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同心圆邓颖洁名师工作室
同心圆邓颖洁名师工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79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方向(一)

(2018-03-22 09:48:48)
标签:

教育

学校:站前路小学         姓名:邓颖洁

 

一、教材分析

“认识东南西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的起始课,属于“图形与几何”的知识领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节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初步建立空间观念,为接下来进一步学习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奠定基础,还能为学生在生活中辨别方向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导向,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在本课时首先呈现了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航拍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目的是从现实生活的场景引入,使学生体验到在生活中要用到方位知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例题1呈现了学生在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活动情境,意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将上、下、左、右与东、南、西、北建立起联系,形成辨认方向的技能,接着通过做一做中学生的活动情境,知道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进一步了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最后教材中呈现学生完成示意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通过班内集体展示和交流各种记录方式,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二、教学目标

1.经历在现实的情境中确定和区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能正确地辨别这四个方向,体会其相对性,能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

2.在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位及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位的过程中,提高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另外三个方向,能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

2.  能在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再现,引发冲突

1.角色扮演,创设情境

(1)学生扮演游客,教师扮演导游。

(2)教师对北京天安门、四周建筑及相关历史背景进行解说。(课件显示主题图,同步在图上标出各建筑物的名称。)

(3)引导学生设计一条参观路线,并借助“上、下、左、右”四个词进行描述。

(4)师提出问题,引发矛盾。

①师问:请同学们早晨7时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右侧集合,再按照刚才的路线自由参观,你会在哪里集合呢?为什么?

②小组讨论:为什么大家集合的地点会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由于观察的方向不同,所以大家认为的集合地点就出现不同的情况。

2.产生需要,引出课题。

(1)师:看来在辨别方向时用上、下、前、后、左、右有一定的局限性了,有没有更精确的方位词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辨别方向呢?(引导学生说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词。)

(2)揭示课题。

(二)唤起经验,感知方向

1.认识东方

(1)教师将之前的集合地点改为早晨7时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东面集合。(2)请学生指出集合地点及汇报确定方向的依据。(预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确定早晨太阳升起的方向为东面。)

(3)课件出示例1,让学生在图中确定东面,并说一说,操场的东面有什么?图书馆在操场的哪个面?

2.认识西、南、北

(1)师问:我们借助太阳找到了东面,还有几个方向怎样确定呢?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集体反馈,对于学生不同判断方向的方法教师都给予鼓励和肯定。

预设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4)交流:从儿歌中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5)体验活动:全班同学起立与例1图中小女孩的观察角度保持一致,展开双臂,根据后、左、右三个方向找出体育馆、教学楼和大门分别在操场的哪个面,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3.感受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1)找一找

①组织学生站在教室中间,先面向东面,再确定另外三个方向。

②教师任意报出方向词,学生迅用手指出该方向。

(2)说一说,教室的东、南、西、北面分别有什么建筑?

4.探究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1)教师布置活动要求:全班同学面向东面站立,教师按顺序依次报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转身依次面向该方向,边活动边思考: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

(2)师生开展活动。

(3)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4)预设学生可能有以下发现:

①方向的相对性:我发现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巩固发现:对口令,说相对的方向。我说东,我说();我说南,我说( )。

②四个方向按顺时针转动

全班同学一起按东南西北方向转,体验四个方向的顺时针转动。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只要知道其中一个方向,就能确定另外三个方向。

(5)运用发现:教师指定其中一个方向,全班同学一齐确定另外三个方向。

(6)拓展深入。

①组织四名学生任意面向一个方向,并分别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②教师根据学生所指的方向,在教室四周贴上四个方向词。

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学生发现得出:学生自身的方向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但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永远不变。

5.巩固运用,关注参照物。

(1)小组活动: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描述你和周围的同学之间的位置关系。

(2)教师参与活动,请2名学生站在教师的两旁,三个人都面向东面,请学生描述教师分别在甲、乙的什么位置?

(3)学生汇报,提问:为什么我一会儿在南面,一会儿在北面,同一个人怎么说法不一样呢?

师小结:由于所选的参照物不同,描述方向时就有了不同的说法,所以我们在描述方向时一定要说清楚以什么为参照,这样才更准确。

(三)动手操作,绘制示意图

1.自主尝试,设计平面示意图。

(1)给学生提供示意图的框架(如右图),

引导学生明确绘制示意图时要先确定参照物,

以什么为标准或中心?

(2)集体回忆以教室为参照物,东南西北

面分别有什么建筑?

(3)2人为一小组,尝试设计教室及四周的平面示意图。

(4)收集不同的设计,指名介绍设计的平面示意图。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同一个地方的平面示意图,设计出来的却不一样呢?(引导发现,有的将上方定为东面,有的将上方定们南……)

2.统计标准,调整平面示意图。

(1)师:这样各不相同的平面示意图显然有点乱,为了方便看图,我们在绘制地图的时候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2)学生自学教材第4页,小组交流收获的信息。

(3)集体交流:

①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全班齐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图的右上角用一个向上的箭头,写上一个北字来表示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3.学生根据统一的标准调整平面示意图。

(四)回归生活,拓展运用

1.看一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北京天安门及四周建筑)的平面示意图。

(2)小组交流:地图是按什么标准绘制的?用上今天所学的方向词描述各建筑的位置。

(3)集体交流,教师评价。

2.说一说。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并标出我国的五座名山(教材第7页第4题),配音介绍相关知识。

(2)学生根据五座山在地图的地理位置,填写中岳嵩山、东岳(    )、(  )岳衡山、( )岳华山、( )岳恒山,并说出理由。

3.课外延伸。

师生共同介绍生活中辨别方向的其他方法(课件显示相关图片:如树桩的年轮、指南针、北斗星等等)。

板书设计:

认识方向

                            

 

 

 

                  东与西相对     南与北相对

五、设计意图

打通旧识与新知   链接活动与思维

——《认识方向》教学设计意图

方向的认识,既是人们重要的生活经验和常识,也是今后进一步认识图形与几何的重要知识。翻开科学课本,有关于指南针等有关方向知识的介绍;翻开语文课本,有《假如我在野外迷了路》一文让孩子了解生活辩认方向的方法;可见,东、南、西、北对于学生并不陌生,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在数学课堂中教学这一知识,我想认识这四个方向只是其中一个目标定位,更重是是让孩子以此为平台学会学习方法,提升思维能力,让这堂有着科普趣味,生活气息的课堂也充满独特的数学味。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给学生搭建了数学与生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让学生能够“钻进去,跳出来”。

1.用旧识引新知,激发求知欲望。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已有知识是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学生对上下前后左右这些方位已较为熟悉,所以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这个重要资源进行挖掘。首先让创设游客在纪念碑左侧集合的情境,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发现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产生局限性,于是学生的求知欲被大大的激发,也就有了今天学习新知识的必要。其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虽然学生已耳熟能详,但或许并不一定能准确的区分,按照教材编写的意图,借助儿歌将四个方向与已有知识前后、左右联系起来,便于理解和记忆,搭建旧识与新知的桥梁,让学生能够轻松的“钻进去”。

2.用活动诱思考,提升数学思维。

数学课独具的特点在于它的思维性,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仅是教会知识,而是借助教学内容,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本节课主要设计三次指方向的活动,但每个活动都是层层递进,含意丰富。第一次,组织学生依次面向东、南、西、北,简单的活动设计中蕴藏着重要的发现,方向的相对性,四个方向按顺时针方向转动都在这一个小小的转动中自然得出,由此,教师还引导学生得出只要确定一个方向,也就能确定另外三个方向的重要方法。第二次,组织四位学生面向不同的方向,分别指出各自的四个方向,引导学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观察,发现无论自身的方向如何,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永远不变的,教学难点就不攻自破。第三次,教师参与与两位学生站在一起,其它学生描述教师的位置,再次产生冲突,为什么描述同一个的位置却出现不同的说法,引导学生关注参照物,体会描述方向时强调参照物的必要性。

本节课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的基石,充分挖掘教材,让每一次学生的活动既巩固新知,又承载着更深的意义,让学生能够学习终身受益的数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