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站在女人肩上的功勋皇帝

标签:
孝文帝太后冯氏改革明喜故事文化 |
分类: 【帝王篇:宫闱疑云】 |
感谢布衣书生石彦老师将此文推荐,刊发到草根名博首页“草根大讲坛”栏目
站在女人肩上的功勋皇帝
北魏王朝出了个历史上很有名的魏孝文帝,叫拓跋宏,是北魏王朝的第六个皇帝。孝文帝5岁继位,23岁亲政,他的一生与一位女人关系密切,就是他名分上的祖母——文明太后冯氏。冯氏以一位被灭国的王室后裔身份进入北魏宫廷,在宫廷内外的刀光剑影中一步步往上攀登,铲除了诸多政敌,包括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拓跋弘。魏孝文帝的性格爱好带有冯太后的诸般烙印,以至有史学家认为他可能是冯太后同某个汉族近臣的私生子。拓跋宏自幼爱好读书,手不释卷,天分极高。《魏书·高祖纪》说他“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冯太后还亲自创作《劝诫歌》、《皇诰》等文章督促他阅读、背诵,将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等封建道德思想传授给拓跋宏,并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影响他。比如冯太后生活节俭,“不好华饰”,对待下人比较宽慈,拓跋宏也依样仿行。
冯太后不但是一个宫廷斗争的高手,也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在她执政期间,规定了官员的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实行了“均田制”,把荒地分配给农民。从公元471年,拓跋宏袭皇帝位,太后冯氏“听政”,到公元490年,太后冯氏死,孝文帝始亲政,再到公元499年,孝文帝病逝于南征路上。孝文帝亲政仅仅9年,而冯太后执政19年,许多改革是冯太后倡导下实施的。但由于这些改革是在孝文帝的纪年中进行的,历史上常常将之归于孝文帝名下。这些新政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让魏孝文帝名垂青史的是他决定放弃平城(今大同北),把国都迁往洛阳。
公元493年七月,孝文帝亲率30万步兵骑兵从平城出发,征讨南齐。天气一直不好,大雨下个不停。道路泥泞,崎岖难行,阴霾的天空像口铁锅般扣在头顶,压得人简直喘不过气来,这使得那些养尊处优惯了的鲜卑贵族及手下群臣倍感疲惫。大军南下,一路缓缓行来,走了一个多月,好不容易才到达洛阳。在洛阳稍稍休整,拓跋宏有意选择了一个暴雨如注的日子披甲上马,挥鞭下令大军继续前进。听说还要继续南征,蜕化了的鲜卑贵族一个个心惊胆战,全都跪在拓跋宏马前,恳求皇上开恩不再南进。孝文帝见时机已到,便提出了他的交换条件:“若不向南进军也可以,那就得把都城迁到洛阳。”然后要大家站队表态,愿意迁都的站在左边,不同意的站立右边。一声令下,几乎全都站到了左边;站立右边的也不是没有,但只有孤零零的几个人。左边的鲜卑贵族、文武大臣全都伏在地上,捣蒜般叩头不已,大声高呼“万岁”。拓跋宏见状,就正式诏告天下:北魏迁都洛阳!
这一重大的决定就这样在他自编自演的一出活剧中出色地完成了。留在平城的鲜卑贵族——那些遗老遗少们即使心怀不满,因大军被拓跋宏带走,没了反抗的资本,也只好无可奈何地听之任之了。
公元493年十月,孝文帝下令营建洛阳。第二年三月,他北回平城,再次对鲜卑贵族及文武大臣做了一番恩威并重的说服工作,并就南迁及留守人员进行了比较具体的安排,逐步实施南迁计划。公元495年九月,以平城文武百官及后宫粉黛移居洛阳为标志,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一项最为重要的决策——历时三年的迁都大功告成。
1500年前的大同,森林茂密、水肥草密、牛羊成群,而且气候不冷不热。好多北魏的贵族都不愿离开,有些人甚至到了洛阳后,又偷偷跑回去。促使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平城是鲜卑贵族的老窝,地处偏僻,农业落后,改革的阻力较大。二是平城自古就是征战地,当时柔然正在北方崛起,作为国都没有安全保证。北魏要发展成强国就只有迁都,到汉族政治、文化等较发达的地方去。作为一个政治家,魏孝文帝的选择是对的。
魏孝文帝就这样走了,而且永远没有回来。到洛阳后下命令把口音改了,把衣服换了,把祖宗留下的姓也改了。甚至死后也不准回平城,大家一起葬在黄河边的氓山上,背对着遥远的故乡。
孝文帝改革,完成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推动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成为历史上十分耀眼而功勋卓著的皇帝。但是改革招致了一些保守的鲜卑贵族的敌意,加深了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集团的腐化日益严重;迁往洛阳的鲜卑人与留在北方边境的鲜卑人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加大,也导致了矛盾的激化,结果发生了北方六镇的变乱,北魏政权走向衰落。
1成为阴谋家性工具的皇帝
4被男宠及妻妹侍寝的皇帝
7战事吃紧不忘“一夜情”
10活剥人皮的皇帝(图)
13仁宗哭母,苍天有知
16谁,陷害了廉颇?(图) 17王安石:“拣”来俏媳妇
22包公庆寿纳“小妾”
25慈禧的汽车:跪着开!
28慈禧御审武秃头
31康熙战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