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需要的不是“爹”
(2012-11-01 13:37:57)
标签:
杂谈 |
城管需要的不是“爹”
赵阳
最近,在北京召开的“城管年会”通过一份“北京共识”,呼吁尽快成立城管系统的中央主管部门,指导和规范全国城管工作。有城管系统人士将现有的城管体制描述为“有娘没爹”,城管的“北京共识”因此成了“寻爹启事”,希望找个“爹”来解决城管目前的体制、编制、经费、装备等一系列问题。
作为一名南京基层城管,这种“有娘没爹”的痛苦一直伴随着我。虽然也穿制服出去执法,但仍有种处处低人一等的感觉。南京的城管队伍目前尚不是公务员,而是事业编制,工资福利待遇也不高,甚至至今没有办理医保和养老保险。每每和朋友谈到这些,总能看到对面一张惊讶万分的脸,要么不相信,要么以为我是城管临时工。所以,当不知情的人羡慕我们城管是公务员、“吃皇粮”时,我现在都笑而不语。
更多的痛苦是城管的坏名声带来的,以至于我们在生活中一般都对自己的职业选择避而不谈。曾见过一名城管队员上电视征婚,巧妙地称自己的单位为“执法局”,绝口不提“城管”二字。我特能理解这点,因为城管的坏名声也曾让我的个人问题受过挫折。
“有娘无爹”,城管成了一个“怪胎”:一个身份不明、经费短缺、地位低下、人员混杂、缺少执法手段、借法执法的“执法”机构,甚至它的制服都不在国务院批准统一着装之列,公众质疑它的合法性也就不奇怪了。
但是这一切不能成为彻底否定甚至妖魔化城管的理由。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小贩,不管你信不信,城管的暴力执法越来越少,而小贩也绝非都是弱势群体。没有哪个城管希望每天的工作内容都是吵架、冲突,但由于城管的坏名声和同情弱者的心理,人们总是更多地站在小贩一边。正是知晓人们的这种心理,部分摊贩并不惧城管,而城管在执法中却总担心“说不清”。
我曾经曝光过一本所谓的“城管执法秘笈”,其实小贩对付城管也有秘笈。在周围没有他人时,小贩对城管的贿赂、威胁、辱骂、撒泼、殴打,甚至当场撕毁要求整改的文书,无奇不有。有一次我接到举报去查处某处占道经营的小贩,小贩远远望见城管执法车开来,自己把货物撒了一地,脱了衣服躺在地上,制造了一个城管暴力执法的现场等我到来,我仿佛在参加崔永元主持的《谢天谢地你来了》节目……
与上述现象对应的,是一叠叠群众的举报单,是一级级政府的工作考核。查处小贩被质疑,查处不力被问责,我常常陷入这种两难境地,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现实的矛盾是:人们总是站在自身立场考虑问题,有着不同的需求。政府、公众与小贩何时也能有一个“北京共识”,让我们当城管的不再为难呢?
没有“爹”的日子,城管更加依靠“娘”。城管的“娘”,是生他、养他、管他的地方城市政府。城管的委屈在于,与公安、工商、税务等部门相比,少了一个在中央当官的“爹”(爹的级别低了还不行),少了“拼爹”的资本,处处不受人待见。作为“娘”的地方城市政府,在城管的编制、经费、装备等方面也没有按需投入,能省则省,与公安、工商、税务等强势执法部门区别对待,却将各部门繁杂棘手的工作不断集中移交到城管手中。城管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又承担重负,出现诸多问题毫不奇怪。
以我自身的感受,对城管的偏见,各级政府远甚于普通公众。城管队员只要坚持依法执法、文明执法,即便改变不了人们对整个城管队伍的看法,个人仍较容易获得群众理解。而某些政府的某些决策和做法,却明显失当。比如,对违章原本可以通过多次宣传教育,和风细雨地解决,但为应付政府考核,避免被问责,城管往往采取暴风骤雨的方式。多给一点时间,减少一点冲突,不好吗?此外,某些政府部门人员无视城管法规带头违法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城管为政府背黑锅,损害了执法部门的尊严,这对城管是致命伤害。
我从事城管工作多年,轰动全国的沈阳小贩夏俊峰杀城管一案给我的触动很大。我常常想,虽然自己努力去当一名好城管,但假如有一天我也倒在岗位上,舆论会如何评价?会不会同样是冷嘲热讽、“全国人民”纷纷发来“贺电”?想到这里,心中一阵悲凉。我也常常想,城管是什么、管什么、怎么管?至今国内没有一个共识。当城管,见多了底层百姓的疾苦、社会的复杂,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善良、最通情达理的老百姓,我常被老百姓感动得热泪盈眶。我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城管事业,对这份工作十分熟悉,领导也总说城管参照公务员管理是大势所趋,体制一定会理顺,所以尽管这份工作带给我很多“痛苦”,我和许多城管的心中仍有一种期待。
理顺体制是否一定要成立城管系统的中央主管部门,给城管找个“爹”,尚存争议。而对此我并不看好。按照某位专家的说法,“目前存在的对于城管系统的批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少中央部门在媒体方面提供保护”,这仍是“拼爹”思维。解决城市管理问题应从地方立法和依法行政着手,地方分权与民主管理应成为共识,同为中国一部分的香港地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内地城市政府不妨学学。
(作者系南京玄武区城管执法大队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