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阿里大环羊卓雍措卡若拉冰川岩羊江孜古堡 |
分类: 户外休闲 |
今天出发,开启阿里大环的行程。第一站羊卓雍措。



卡若拉冰川。

从羊卓雍措出来后,跨越4330米的斯米拉山口后就来到了卡若拉冰川的冰舌下。冰舌前沿海拔5560米,观看卡若拉冰川的地方海拔约有5400米,在山口北面5600米左右的地带,属宁金抗沙峰冰川向南漂移后形成的悬冰川。途经西藏四大雪山之一的乃金岗桑。像一个静静梳妆的美人,卡若拉在群山之中脉脉远眺。据悉在整个西藏离公路最近的就是卡若拉冰川,离公路只有三百多米。

卡若拉冰川背靠西藏四大高峰之一的乃钦康桑峰(7191米)南坡,冰川上部为一坡度较缓的冰帽,下部为两个呈悬冰川形式的冰舌。东冰舌长3公里,宽750米,冰舌末端高5233米;西冰舌长4.5公里,宽1.5公里,冰舌末端高5145米。整个冰川面积为9.4平方公里。



继续前行,突然发现了岩羊。

岩羊系青藏高原特有物种,栖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夏季结成十至数十只的群,冬季则结成数百只的大群,由1只或数只公羊率领。主要在黄昏活动,常有1只或几只公羊立于高处突出的岩石上瞭望,当敌害开始接近时则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带,由于毛色与岩石极其相近,故不易被发现。夜间及中午在岩石或岩石旁休息,晨昏到小溪边饮水。以草、小灌木、苔藓为主要食物。








满拉水库。

满拉水库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龙马乡境内年楚河上游,以灌溉、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建设项目。挡水坝为粘土心墙堆石坝,坝长287米,坝高76.3米,坝顶宽10米,有“西藏第一坝”之称,距县城28公里,距日喀则城113公里。


江孜英魂雕像。


江孜宗山古堡。江孜古堡(江孜宗堡):位于西藏江孜县城里,也叫江孜宗山古堡,因古堡所在的石山叫宗山,“宗”,在过去的西藏是行政单位。现有江孜宗山抗英遗址,附近有著名的白居寺。来源:吐蕃王朝末代赞普达摩(朗达玛)之孙贝考赞曾在江孜喀山顶修建宫殿,后来江孜法王帕巴贡桑布在旧址上修建江孜城堡。元顺帝钦封的“大司徒”强曲坚赞掌统全藏大权,将(乃东王朝下面的)乃东藏区划分为13个大宗,在每个宗政府所在山岗上修建了一座宫堡式建筑(此山称宗山),集合寺庙与政府的功能,应该是改建了旧城堡。
江孜建城已有600多年,比日喀则稍早,由于地处萨迦、后藏经亚东通往锡金、不丹的路上,且地沃物丰,因此成为商旅往来的交通要道,发展成为沟通前后藏的重要通衢,为西藏一大重镇。它位于前藏最西端,距离拉萨254千米。1904年为了抵抗侵略者,守山军民在山坡用大石块砌筑起一圈高5-8米、宽约4米的围墙(宗山古堡的红色围墙在山峰上一直延伸到了白居寺的后山),并沿墙及前崖修筑了许多炮台,给英军以沉重打击。但在持续的战火中,几乎被侵略者毁为一片废墟。现仅存炮台遗迹、带弹孔的残坦断壁以及东部代本(藏军指挥官)的一处住室。

白居寺,藏语称“班廓曲德”,意为“吉祥轮大乐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江孜镇,南、北、东三面环山,寺院四面临水,距拉萨南约230千米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千米,海拔3900米。是一座藏传佛教萨迦派、夏鲁派、格鲁派共存的寺院。

白居寺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历时10年竣工。它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筑充分代表了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1998年,白居寺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居塔亦称“十万见闻解脱大塔”,简称“白塔”,亦称“白居塔”,是迄今西藏境内保存完好,最为雄伟华美的建筑珍品。始建于1414年,历时十年,耗工日百余万才完成。塔高9层,高42.4米,由塔基、塔腹、覆盆、塔幢等组成。

民主改革以前,西藏政教合一,县府既是官府,也是寺院,宗教色彩很浓,城堡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座宫殿式的寺院。江孜是一个盆地,农业非常发达,在一片蓊郁的色彩当中,突兀拔起一座赭黄色的石山,在石山上又突兀拔起一座白墙红顶的城堡,就显得特别的突出、抢眼。






又经过雅鲁藏布江,在这一段水域宽阔。



卡若拉冰川。

从羊卓雍措出来后,跨越4330米的斯米拉山口后就来到了卡若拉冰川的冰舌下。冰舌前沿海拔5560米,观看卡若拉冰川的地方海拔约有5400米,在山口北面5600米左右的地带,属宁金抗沙峰冰川向南漂移后形成的悬冰川。途经西藏四大雪山之一的乃金岗桑。像一个静静梳妆的美人,卡若拉在群山之中脉脉远眺。据悉在整个西藏离公路最近的就是卡若拉冰川,离公路只有三百多米。

卡若拉冰川背靠西藏四大高峰之一的乃钦康桑峰(7191米)南坡,冰川上部为一坡度较缓的冰帽,下部为两个呈悬冰川形式的冰舌。东冰舌长3公里,宽750米,冰舌末端高5233米;西冰舌长4.5公里,宽1.5公里,冰舌末端高5145米。整个冰川面积为9.4平方公里。



继续前行,突然发现了岩羊。

岩羊系青藏高原特有物种,栖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夏季结成十至数十只的群,冬季则结成数百只的大群,由1只或数只公羊率领。主要在黄昏活动,常有1只或几只公羊立于高处突出的岩石上瞭望,当敌害开始接近时则迅速奔向高山裸岩地带,由于毛色与岩石极其相近,故不易被发现。夜间及中午在岩石或岩石旁休息,晨昏到小溪边饮水。以草、小灌木、苔藓为主要食物。








满拉水库。

满拉水库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龙马乡境内年楚河上游,以灌溉、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建设项目。挡水坝为粘土心墙堆石坝,坝长287米,坝高76.3米,坝顶宽10米,有“西藏第一坝”之称,距县城28公里,距日喀则城113公里。


江孜英魂雕像。


江孜宗山古堡。江孜古堡(江孜宗堡):位于西藏江孜县城里,也叫江孜宗山古堡,因古堡所在的石山叫宗山,“宗”,在过去的西藏是行政单位。现有江孜宗山抗英遗址,附近有著名的白居寺。来源:吐蕃王朝末代赞普达摩(朗达玛)之孙贝考赞曾在江孜喀山顶修建宫殿,后来江孜法王帕巴贡桑布在旧址上修建江孜城堡。元顺帝钦封的“大司徒”强曲坚赞掌统全藏大权,将(乃东王朝下面的)乃东藏区划分为13个大宗,在每个宗政府所在山岗上修建了一座宫堡式建筑(此山称宗山),集合寺庙与政府的功能,应该是改建了旧城堡。


白居寺,藏语称“班廓曲德”,意为“吉祥轮大乐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江孜镇,南、北、东三面环山,寺院四面临水,距拉萨南约230千米处,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千米,海拔3900米。是一座藏传佛教萨迦派、夏鲁派、格鲁派共存的寺院。

白居寺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历时10年竣工。它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塔中有寺、寺中有塔,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它的建筑充分代表了13世纪末至15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1998年,白居寺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居塔亦称“十万见闻解脱大塔”,简称“白塔”,亦称“白居塔”,是迄今西藏境内保存完好,最为雄伟华美的建筑珍品。始建于1414年,历时十年,耗工日百余万才完成。塔高9层,高42.4米,由塔基、塔腹、覆盆、塔幢等组成。

民主改革以前,西藏政教合一,县府既是官府,也是寺院,宗教色彩很浓,城堡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座宫殿式的寺院。江孜是一个盆地,农业非常发达,在一片蓊郁的色彩当中,突兀拔起一座赭黄色的石山,在石山上又突兀拔起一座白墙红顶的城堡,就显得特别的突出、抢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