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日(二)平江历史文化街区逛博物馆

标签:
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博物馆 |
分类: 户外休闲 |
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东起外城河、西临临顿路,南起干将路、北至白塔东路,面积约116.5公顷。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苏州现存最典型、最完整的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区。至今保持着路河并行的双棋盘城市格局,保留着小桥、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聚集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内有世界文化遗产1座—耦园,文化保护单位9处,控保建筑43处,以及为数众多的古建筑、古桥、古井、古树、古牌坊,至今还保留着古城墙遗址。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曾生活于此,至今,区域内的居民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苏州评弹博物馆。评弹博物馆馆址原为清末民初沈宅,位于苏州平江历史保护街区内中张家巷3号,建筑面积839平方米,共分三进院落,于2004年6月免费对外开放。




小巷内的居民住户。


苏州昆曲博物馆。

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也是世界古老的三大戏剧源头之一。她发源于元朝末年苏州地区的昆山一带,原名昆山腔,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16世纪中叶经魏良辅改革后,昆山腔成为一种格律严谨、形式完备、声腔音乐婉转悦耳柔媚悠长的演唱艺术。又经许多文学艺术家奉献智慧,昆曲艺术成为融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富有诗情画意的舞台综合艺术,她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是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她的丰富、严谨、完整、精深的戏剧艺术体系,成为中国各种戏曲发展的资源,被誉为“百戏之母”;她独特深厚的美学传统与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数百年来历经沧桑而始终对于人们具有永恒的魅力。

中国昆曲博物馆座落在苏州平江历史保护街区内。馆内现藏有昆曲及其他剧种的各类文物古籍与珍贵史料,系全国唯一的集昆曲的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为宗旨的专业艺术博物馆,给发源于姑苏的昆曲艺术营造了和谐统一的人文环境。

中国昆曲博物馆馆址前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晋会馆。苏州全晋会馆又名山西会馆,由山西寓苏晋商集资共建。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苏州阊门外山塘街。光绪五年(1879),山西商人再次集资重建。1986年,苏州市政府决定成立苏州戏曲博物馆,并于同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更好的保护与弘扬昆曲艺术,经国家文化部和江苏省政府批准,在原苏州戏曲博物馆的基础上,仍利用全晋会馆馆址,立项筹建“中国昆曲博物馆”。2003年11月,中国昆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6年,全晋会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昆曲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珍贵的民族戏曲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苏州状元博物馆。

苏州状元博物馆馆址原是清乾隆年间苏州状元潘世恩故居,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为古凤池园的一部分。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潘宅旧称“状元府”、“太傅第”。

苏州文旅集团古城投资公司于2011年对潘世恩故居进行了修缮,2013年8月竣工。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利用古建老宅又投资建设苏州状元博物馆,2014年11月正式对公众开放。

用作苏州状元文化博物馆的潘世恩故居,主人潘世恩(1769年-1854年)25岁就中状元,做官一直做到大学士(宰相),故居为古凤池园一部分,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面积1825平方米,有纱帽厅、大厅、鸳鸯厅 女厅等建筑。此宅还曾是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的寓所。宅西侧即临顿路,与观前邻近,地理位置较好。

苏州是著名的状元之乡。文史专家李嘉球所撰的《苏州状元》一书表明,按辖区计算,历史上苏州曾出现过45位文状元、5位武状元,其中文状元数量占全国总量596位的7.55%,数量遥居全国各城市之首。最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时期苏州一共出过26名状元,占全国114名状元的22.81%、江苏49名状元的53.03%,而同期苏州的人口只占全国的1%左右。











前一篇:苏州一日(一)宝带桥
后一篇:苏州一日(三)七里山塘古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