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日(三)七里山塘古街

标签:
苏州山塘古街 |
分类: 户外休闲 |
干将东路上的“句吴神冶”牌坊。



七里山塘街道的起点的阊门。阊门,乃苏州古城之西门,通往虎丘方向。

山塘街位于江苏省苏州古城西北,东至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阊门,西至“吴中第一名胜”虎丘,全长约3600米,约合7华里,故称“七里山塘到虎丘”。

古城河上的阊门廊桥。宋《平江图》名虹桥,俗称吊桥。元泰定元年(1324)十月建成,耗资十五万贯,初为木结构,后被冲毁。有乡人郑文贵自愿捐资重建石桥。明成化六年(1470)改名永济桥。明代洪武年初改为石墩木樑桥。1512-1817年历经修建。


渡僧桥,一坡连着石路,一坡连着山塘街。由南向北走过渡僧桥,有一种从现代走进历史的感觉。因马路拓宽,老桥被拆除,现在的渡僧桥是一座新桥了。


渡僧桥边上就是“山塘胜迹”的石牌坊。

2010年山塘街获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单位”,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2015年山塘街被中国住建部、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朝宗阁是一座高大的楼阁式建筑,位于山塘街的阊门旅游码头,靠近白公祠。
它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新建的一个景点,却有一段六百年前的历史典故有关。据历史记载,明朝的洪武年间,这里曾经发生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苏州城内数十万百姓在朝廷的驱赶下,从阊门渡登船遣散至贫瘠落后的江淮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洪武赶散”。朝宗阁内,有“洪武赶散”的相关历史背景及“寻祖宗谱”等展示。




山塘街因山塘河而命名。唐宝历元年(825年),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开挖成直河(由阊门外护城河直达虎丘山麓),称山塘河,便于行舟。又把挖出泥土填堆成长堤,长堤宽阔成路,也直通虎丘,当时虎丘称武丘,山上有武丘寺,故诗人笔下直称为武丘寺路,后人称“白公堤”,堤长七华里,又称七里山塘。傍河而建的古街被称为山塘街,沿街均为古建筑。古建筑大多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几落几进构成的建筑群体,纵向为落,横向为进。因介于阊门闹市与名胜虎丘之间,逐渐成为繁华的旅游商业街。




山塘街因山塘河而命名。唐宝历元年(825年),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对苏州城外西北河道进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开挖成直河(由阊门外护城河直达虎丘山麓),称山塘河,便于行舟。又把挖出泥土填堆成长堤,长堤宽阔成路,也直通虎丘,当时虎丘称武丘,山上有武丘寺,故诗人笔下直称为武丘寺路,后人称“白公堤”,堤长七华里,又称七里山塘。傍河而建的古街被称为山塘街,沿街均为古建筑。古建筑大多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为几落几进构成的建筑群体,纵向为落,横向为进。因介于阊门闹市与名胜虎丘之间,逐渐成为繁华的旅游商业街。

山塘街区内,横跨山塘河上的古石桥有7座:山塘桥、通贵桥(又名瑞云桥)、星桥、彩云桥(又名半塘桥)、普济桥、望山桥(曾名便山桥)和西山庙桥。竖贯堤上的古桥有8座:白姆桥、毛家桥、桐桥(曾名洞桥、胜安桥)、白公桥、青山桥、绿水桥、斟酌桥和万点桥。而对岸竖贯之桥也是八座,有同善桥(小普济桥)、引善桥等。其中山塘桥、彩云桥、便山桥和洞桥四座桥建于宋代以前。其中通贵桥旁是明代南京吏部尚书吴一鹏的府第。星桥是昔日商业最繁盛的所在。西山庙桥南北两堍分别是花神庙和西山庙。而斟酌桥是山塘河、东山浜、野芳浜的交汇处,是当年画舫云集的所在。有时间值得慢慢逛逛。

现在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北的那条苏州街,就是1792年乾隆帝仿山塘街建造的。

山塘街一头连接苏州的繁华商业区阊门,一头连着花农聚集的虎丘镇和名胜虎丘山,所以,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处。清乾隆年间,著名画家徐扬创作的《盛世滋生图》长卷(也称《姑苏繁华图卷》),画了当时苏州的一村、一镇、一城、一街,其中一街画的就是山塘街,展现出“居货山积,行云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的繁华市井景象。
山塘府邸。早先是康熙十七年(1678)义宁(今桂林)商人创建的“冈州会馆”原址。现在是“书香世家酒店”集团的一家园林式餐宿分店。


保安会馆水码头。


岭南会馆。

山塘街古戏台。位于通贵桥西侧,是一座“易地移建”的古戏台。戏台原在“东汇路”68号“外安齐王庙”(安庙)内,2003年庙内的古戏台移建到山塘街,被列入“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的古戏台,占地310平方米,建筑面积362平方米。坐北朝南的戏台,黛瓦结顶飞檐翘角。戏台前铺砌的花岗岩石板空地,辟为游客看戏之处。两侧的厢楼,辟为书店、老照片收藏馆等文化场所。戏台呈正方形,上下二层。底层砌筑半墙,墙上设置木构玻璃窗。四角四根方形石柱,支撑起上面的戏台。戏台形制为悬山式,塑“龙吻脊”。翘起的“戗檐”上,排列蹲兽。两侧飞檐下,各悬挂一串红灯笼,题“山塘”两字。东西两侧木柱间,从上至下,分别镶嵌斗拱、垫栱板和挂落。垂莲柱错落其间。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戏台上就演出各类文艺节目。



苏州商会博物馆于2005年苏州商会成立百年之际,在阊门外山塘街原泉州会馆开馆,是当时全国第二家商会博物馆。该馆通过呈现档案史料,展示了百年来苏州商会的“人、物、事”,成为传播商会和苏商文化的平台。可惜不开门。





山塘雕花楼,按照当初有关部门记载,只知道叫许宅。后来有人考证,方知始建于明末清初;至民国十六年(1927),成为中医许鹤丹的诊所和住宅。


保安会馆水码头。


岭南会馆。

山塘街古戏台。位于通贵桥西侧,是一座“易地移建”的古戏台。戏台原在“东汇路”68号“外安齐王庙”(安庙)内,2003年庙内的古戏台移建到山塘街,被列入“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的古戏台,占地310平方米,建筑面积362平方米。坐北朝南的戏台,黛瓦结顶飞檐翘角。戏台前铺砌的花岗岩石板空地,辟为游客看戏之处。两侧的厢楼,辟为书店、老照片收藏馆等文化场所。戏台呈正方形,上下二层。底层砌筑半墙,墙上设置木构玻璃窗。四角四根方形石柱,支撑起上面的戏台。戏台形制为悬山式,塑“龙吻脊”。翘起的“戗檐”上,排列蹲兽。两侧飞檐下,各悬挂一串红灯笼,题“山塘”两字。东西两侧木柱间,从上至下,分别镶嵌斗拱、垫栱板和挂落。垂莲柱错落其间。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戏台上就演出各类文艺节目。



苏州商会博物馆于2005年苏州商会成立百年之际,在阊门外山塘街原泉州会馆开馆,是当时全国第二家商会博物馆。该馆通过呈现档案史料,展示了百年来苏州商会的“人、物、事”,成为传播商会和苏商文化的平台。可惜不开门。





山塘雕花楼,按照当初有关部门记载,只知道叫许宅。后来有人考证,方知始建于明末清初;至民国十六年(1927),成为中医许鹤丹的诊所和住宅。
后一篇:汤山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