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日(一)宝带桥

标签:
苏州宝带桥文化遗产 |
分类: 户外休闲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现代感极强的桥梁。它是跨越大运河的跨河景观桥,是异形格构式钢结构拱桥,桥长174米、宽6米,单跨110米,桥面与桥体主拱绵延连续形成“8”字形的整体结构。8字造型给人以蜿蜒之感,远看又似彩虹玉带漂浮于水面之上,寓意“运河涟漪,碧波飘带”。晚上四季设计了不同的灯光效果为澹台湖景观桥打call。

宝带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镇(今长桥街道),苏州城东南7.5公里处,横卧于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上。

宝带桥又名长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全桥用金山石筑成,桥长316.8米,桥孔53孔,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


宝带桥,创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唐代为发展漕运业,加快转运三吴地区的贡物北上进京,苏州刺史王仲舒捐出自己的宝带助资始建古运河边的纤道,因此桥以“宝带”命名。又有说因桥似宝带浮于水上而得名。

元和年间,苏州剌史王仲舒献束身宝带,募集资金,延工规划构筑长桥。桥为“挽道”,故一反江南常规,不取“垂虹架空”之石拱型,而设计为“宝带卧波”之长堤型。为使湖水通畅,采用多孔、狭墩结构。自元和十一年(816)动工,历四年而建成,船工纤夫皆受其利。



宝带桥,是横跨在澹台湖口的纤道建筑。古时每逢漕运,古运河内满载货物的船只挽舟拉纤顺利通过三百多米宽的澹台湖口,加快了漕粮北上的速度。桥维持了400多年后坍圯。至南宋绍定五年(1232)重建。元代修筑为长石拱桥。明正统十一年(1446)重建,形制与规模多基本沿袭至今。清康熙九年(1670)被大水冲圯,三年内修复。清道光十一年(1831)由林则徐主持修理,费“工料银六千六百七十两有奇”。清咸丰十(1860)毁3孔。同治二年(1863)英军戈登驾舰攻打苏州,拆去桥中间大孔,酿成南面26孔连续倒塌之惨状。抗战时期,南端6孔被日军炸毁。


2014年6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宝带桥是其中的重要遗产点之一。

宝带桥桥身之长,桥孔之多,结构之精巧,为中外建桥史上所罕见,与赵州安济桥、北京卢沟桥、福建洛阳桥并列为中国四大古桥。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蓝藻







如果有幸在中秋之夜,携友荡舟澹台湖面、宝带桥旁,当皓月高挂夜空,会看到桥孔倒映,恰似圆月,会让你忘了是在人间,而仿佛进了仙境!此景被誉为“宝带串月”,堪与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齐名。

宝带桥与斜港大桥,历史与现代遥相呼应。


宝带桥风格秀丽,狭长如带,与湖光山色的环境相协调。解放后修复的宝带桥,桥拱照原式样用花岗石砌成,桥面和两端桥堍也照原式样进行了修缮,并把坠入河中的4只石狮打捞出来,安装就位。



前一篇:诗画常熟行(五)方塔园、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