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再读《教学智慧:从平凡到不凡》

标签:
教育叙事同理心教育机智教学智慧父子同行 |
分类: 教育叙事 |
同理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再读《教学智慧:从平凡到不凡》
http://s1/mw690/417d11dct7c69d5041350&690
“当孩子因为违规行为而受到处罚时,如果站在你面前的是自己的孩子,你会这样处理么?”看到这句话,我久久不能平静。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又在眼前呈现:
画面一:
2009年3月26日晚,八点刚过,随着16岁的江苏盐城第一中学学生宋锬从自家四楼阳台向下的一跳,几秒钟内,这个家庭十六年的努力化为了泡影。
通常的这个时候,按照这所江苏省重点高中的作息时间表,正是宋锬在学校上晚自习的时间。但事实上,宋锬和同桌刘峰已经连续42天被阻挡在学校晚自习教室门外,他们成为这个有着63名学生的班级中,仅有的两名被“赶”出晚自习教室的“异类”,原因是宋锬和刘峰违反了“校规”。
2月11日,宋锬和刘峰在晚自习期间讲话,并互相推了几下,“没有任何恶意”,这被巡视的年级主任逮个正着,定性为违纪行为,被要求立刻回家自习,何时可以回校等候通知,而直到宋锬跳楼那一刻,他也没等来返校上晚自习的通知。
宋锬的父母将宋锬一直不能返校晚自习归咎于班主任丁向明。母亲李秋红至今后悔“没有及时给老师送礼”。李秋红回忆,就在不久前,她向神情低落的儿子建议:“要不还是给老师送礼吧。”宋锬情绪激烈地拒绝了。对这个全靠父亲在兰州打工维持生计的家庭来说,几百块钱并非一笔小数。此外,宋锬认为班主任长时间拒绝他们上晚自习的做法“太过了”,在此之前,他和同桌曾先后找到过年级主任、班主任,表达了想回来上晚自习的请求,但都被拒绝。班主任丁向明不认为不让上晚自习是一种“惩罚”,他的解释是:让学生回家自习也是教育方式的一种。
画面二:
18岁的郭大龙牙关紧咬,头颅高昂,神情倨傲,默默地走进了六楼高一(2)班的教室。
高一(2)班处在校园里最高的楼——明智楼。此时是2010年1月21日清晨8:06,江苏省阜宁县明达中学的第一节课刚进行到第26分钟。
高一(2)班正在听课的学生们十分惊讶地看着这位古怪的男生,多数同学并不知道,这个表情奇怪的男生其实来自本校的高三(7)班。
郭大龙漠然无视投向自己的数十目光。他一边走向窗口,一边轻轻地说:“借你们的教室用一下。”
正在上课的数学老师只来得及问了两句:“做什么?做什么?”这个身高165厘米、身型微胖的男生已经从窗口纵身跃下。
这个高三学生跳楼身亡的原因也很快被师生们口耳相传,“导火线”小得令人震惊,居然是“上课讲话”。就因为老师认为他“上课讲话”批评他,而该同学辩解:讲话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与语文老师发生言语冲突;就因为没有能够及时妥善解决课堂上的一个小纠纷,最终导致一个18岁年轻生命的消失。
画面三:
2011年11月26日中午上学途中,李晓晓同学在中华巷北斗星的文具店里挑中性笔,由于校服的袖子太长了,李晓晓同学把笔放到笔筒里老板娘没有看见却误认为偷了笔,然后老板娘拉着李晓晓同学去了政教处,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政教处的主任。主任给了李晓晓同学处分。李晓晓因为这件事心里有了阴影。在中午没有去上课,在跳楼的10分钟前给自己最好的朋友发了一条短信。上面说:“真的不是我偷的,请你相信我!!”在发完短信后便从6楼跳了下去……
宋锬因为违犯连续42天被阻挡在学校晚自习教室门外,郭大龙因为“上课讲话”与老师发生冲突而老师不予原谅非要家长来校,李晓晓被老板娘误认为偷了笔而受到政教处主任的处分,他们因为不服气或者不能忍受心里的压力而选择了自杀,这虽然只是个别极端的例子,但我们是语文老师,是班主任,是政教处主任,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是经常发生的,在我们的学生中间,宋锬、郭大龙、李晓晓这样的同学,这样的事情,也是经常遇到,我们不可以不防祸于未然啊!等到悲剧发生的时候,悔之晚矣!
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确实也做过不少让学生伤心难过的事。扪心自问,不无汗颜。
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那个孩子,或者那个孩子是我的弟弟妹妹,或者那个孩子是我的孩子,我愿意看到他被老师那样批评惩罚么?我愿意看着他们走上绝路吗?当然是不愿意的,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或者弟弟妹妹,我当然会耐心的告诉他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老师的劳动就是收获自己的成果,告诉他上课怎样集中注意力,怎样避免开小差,我会去和他一起来做作业,我还会说你一定是最棒的,你看你的字多漂亮……有了这样的心态,有了一颗同理心,很多事情都能迎刃而解了!
拥有同理心,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试图改变自己对一些后进生的看法,试图耐心细致地和他们谈心,找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告诉他们自己的长处,让他们建立自信心。当然,遇到他们犯错的时候,也要宽容这些孩子,不要因为老师一味的责备,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从而破罐子破摔,更不能让矛盾激化,从而导致严重后果。
我们学校所处的是一个矿区,学生家庭环境不够理想:单亲家庭多,学生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多,吃低保家庭多,在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学生如果家庭教育再不得法容易造成他们行为习惯差、自卑、偏激、冷漠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个别孩子更是软硬不吃。怎么才能让这些孩子接受呢?关键在于对这些孩子实施教育是在“爱心”驱使下,还是因为“身份”驱使?因为在“爱心”的驱使下,你的教育是充满感情的,必定具备感染力,这些敏感的孩子必定能够感受得到;然而如果是“身份”使然,因为是班主任,因为是政教处主任,不得不履行教育的无奈感,也必定随着你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往常挂在我们嘴上的“斗智斗勇”这个“斗”字已经拉远了孩子和我们的内心。只有将心比心,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学生,这份真诚的爱心,才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郭教授提到在印度听一位医师主讲的课程,医师虽年轻,步调却有如年长者,什么事都慢慢来,耐心听同学们提问,郭教授急得不得了,可主持人却说:“为什么这么急?难得同学们关心自己吃的食物,你急个什么劲?”
这个经验让教授反省到:时间是我的“罩门”吗?自己真的无法承受让时间“消耗”在我认为“没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上吗?时间的“罩门”,让老师们无时无刻不在催赶着生命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下,生怕影响了教育的进程。老师们在时间的压力下,没有耐心等候表现迟缓的学生,不论是心智发展的,还是行动的。而芬兰教育中老师总是等所有的人都学会了,才会进入下一个单元。同学们不会嘲笑学得慢的人,他们习惯等,老师们除了耐心,还是耐心。作家简嫃说,很多老师欠孩子的一句话是:“没关系,老师等你。”
想想自己,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也经常喊着“没时间”,没时间等待学生回答问题,没时间等待学生的成长,没时间从事进修,“动作快一点”几乎成了我的口头禅。时间,是老师能给学生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每个大人能给孩子们最珍贵的记忆。可是我们给了吗?
因此,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师生关系,站在学生的方面来处理师生矛盾,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谅他们,这样就容易知道学生为什么会那么想,从而更能理解他们的做法,减少误会和冲突。还是借一双慧眼吧,让你及时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点,走进学生的心灵,你定会发现他们的美好,当你看到他的优点的时候,他也总能给你以满意的回报。
让我们换一种心态,多给学生一点耐心,让我们寻找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只有那么一点微弱的光,也要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逐步完善他们的人格,引领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有时,只要给后进生一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正如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说的:“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
一条简单的优点,能把一个堕落的灵魂拉到希望的起点;一句真诚的赞语,能扬起一个人重新启航的风帆;一个欣赏的目光,断臂维纳斯会变得如此美丽;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我们的后进学生会变得像优生一样阳光,也会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