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如果你经常关注车祸新闻,你会发现,很多行人是被撞死在斑马线上的,印象中这类情形可能比被撞死在没有任何标识的路面几率更高。
为什么被视为行人安全岛的斑马线,会成为事故高发的地方?
这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一个显性的原因是,大多数行人是遵守交规的、有安全意识的,大部分行人会遵照斑马线通过马路,因而斑马线上的人群基数,本来就高于普通路面。
那么另一个隐性的原因,从机动车方面来说,斑马线根本不像行人想象中那么神圣,很多关于斑马线的交通法规形同虚设,没有相应监控和处罚,变相鼓励了机动车普遍违法。
两者叠加,结果就是,人们以为最安全的地方,其实最凶险。
昨天,广西桂平发生了触目惊心的惨痛事故,一辆大货车直接碾过正在斑马线上集体过马路的小学生队伍,目前已造成3死2伤。(央视新闻)
令人特别难以接受之处在于,这并不是行人乱穿马路造成的悲剧。事发时,约有上百人的小学生排队等候在道路一侧,由多名身穿荧光服的协管员组织过马路,并且在两侧的协管员都摆放好路障锥筒之后才开始通行,虽然打头的一些孩子比较着急,跑着通过马路,但时间点均在两侧协管员做完封路措施之后——总体上,这是一起相当规范的有组织通行。
这时监控视频中突然冲出了覆盖高高绿色篷布的大货,速度不低,直接冲进了学生队伍,车后留下了长长的刹车印记,然而一切已经无可挽回。
这并不是一处偏僻路面,有监控镜头,可见马路两侧人头密集,虽然没有红绿灯,但是斑马线、马路中线、斑马线前的停车让行线等路面标线俱全,按规律,停车线之前五十米还应该有菱形预告标线,监控镜头距离斑马线大约二三十米。如果这里是学校路段,更远处还会有“前方学校减速慢行”等提示标牌,如今这些标牌在即便农村地区也已普及。
然而就在完善的交通标识、和多名交通协管的专门组织下,在斑马线上过马路的儿童仍然死于非命,又是一次“守规矩的死了”的典型案例。
大货车的速度不低,但也不太高,目测40迈左右,如果按照50米以上的标识标牌提示距离,如果切实遵照“减速慢行和停车观察后通行”等交通法规,是完全可以刹住车的。
事故的原因,很可能大货完全没有执行“减速、停车让行”的交规意识,其次,也可能因超载等原因导致刹车距离过长。目测它应该担负全责。
令人忧心的事实是,除了大货意外,监控镜头中其它通过的小汽车,也都没有明显的减速意识,更没有一辆车按规定在停止线前执行“停车观察后再通过”的动作,这是非常普遍的违法情形。现实中,几乎没有机动车会把停车让行线当回事,而且在保证自己不被罚的前提下,车辆跟守法通过的行人抢道的情形司空见惯……这些,才是斑马线事故高发的另一个庞大基础。
最根本的是,在执法管理上,对类似不执行停车让行、与斑马线行人抢道等违法行为,普遍探头不照、交管不罚,成为最疏松的法外之地,大多数司机对此心知肚明,大家不敢闯灯、不敢逆行,唯独敢欺负行人,这是毫无违法成本的选项,因而此风肆无忌惮。
这是一个畸形的执法环境,责任与能力倒挂。如今各地都纷纷加强了对行人违法的惩处力度,而对机动车侵犯斑马线权益的普遍违法,不罚不问不宣传,以至于很多受众都不知道这是违法,很多媒体也当做道德问题来评议。
而在欧美国家,斑马线权益至高无上,该减速的必须有减速动作,划着停止线的,哪怕没有一个人,也必须先停再走,若是敢公然抢道,罚得你找不到姥姥家……“以人为本”的概念不是停留在口号,而是首先坚决贯彻在执法当中,这才能炼成一个“行人至上”的文明国家。而在我国的马路上,行人几乎是最弱势的群体,偶尔见到彬彬有礼的司机让行,还忙不迭示意人家先走,唯恐自己腿脚慢耽误人家的时间……
“文明”的话题先不扯了,最起码的,违法者应该付出代价,守法者不应反复受伤。哪个国家都有交通事故,但是如果一次又一次地,让守规矩的人死了,不守规矩的肆无忌惮,让想象中最安全的斑马线,沦为事实上最危险的地方,这才是真正可怕和无法容忍的分野。
楼市猛药把谁搞?
楼市虚火又旺起来了,中央都说了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顶风回潮也太不给领导面子,于是各地铁腕治理,连石家庄等三四线城市也纷纷加入限购限贷大军,据说有小县城都限价销售了。
然而调控之下,仍然是个笑话,一线城市尤其不服管教,网曝北京某夫妇中介所火线离婚,规避二套税后坐地涨价60万;某卖家报价728万,买家砍价4小时后745万成交……如此魔幻令人分不清段子还是现实。
尴尬之下猛药终于来了,北京近日连续祭出大招。
全国各地都治不了的假离婚,北京有办法治。央行出台了北京地区住房信贷业务通知:对离婚一年内的房贷申请人,无论商贷还是公积金贷,均按照二套房信贷政策执行。
狠不狠?孩子跟洗澡水一块泼了,为了遏制假离婚,让你真离婚的也买不了房。看来离婚也要趁早啊。如今这房价,两套房就能拯救一家上市公司,俩北京人结婚相当于资产重组,再离个婚相当于拆分上市,离婚率直接挂钩GDP,干扰沪深股市,是开玩笑的吗?
北京的学区房一直是业界标杆,早年的郊区五道口成为宇宙中心,某区10平米过道叫价150万……有数不清的段子在流传,如今终于也招来狠手。有关部门昨日下令:对于不具备居住意义的异形房,国土部门将一律不予转移登记;公安部门一律不予落户;教育部门一律不予就近入学资格。
好得很,然而“异形房”的核定是个难题,大杂院里私搭乱盖,充斥了奇形怪状的房子,很多也确实落着户口,说不行就不行?——但是下决心就有办法,据悉今后落户时民警将实地走访调查,判断实际居住条件,比如看看屋里有没有床?问问邻居是不是真实在此居住?……如果不是媒体报道,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都调查到人家床上了,百姓隐私窥探殆尽,为了遏制学区房也是拼了,这决心不可谓不大。
然而网友并不买账,基本认为打压“异形房”之后,无非是哄抬了正规学区房的行价,不打根本,效果基本是越打越疯。
当然,除了户籍人口,外来人口也是购房主力,对此北京再次升级限购认定标准,之前的连续5年纳税记录变成了连续60个月——或许您要问这不一回事吗?您算术好,可别以为有关部门不精明,可不是换个计量单位那么简单,新政的意思是纳税记录一个月都不能断!补缴的都不能算——傻了吧,不过老板们要欢喜咪了,让你们这些员工不感恩公司,让你们还敢威胁加薪,看你们谁还敢一言不合就辞职?
涌现出无数段子的中介所,也成为了新一波修理对象。近日住建委约谈了北京十大中介机构,严禁从业者参与炒房,包括天价房、学区房等,否则逢“炒”必“办”,发现一起,查办一起……很好,中介所的确该治治了,然而从效果上来说,无非是又一次头疼医脚。如果楼市暴涨的根源在中介所,把丫的全关了岂不万事大吉?
其实房价已然这么高,调控不调控,都已经跟吃瓜群众没太大关系,150万起步价买过道的那也都是土豪,咱去操那心,爱咋调咋调吧,只当看戏就好。
这本是纯屌丝的无奈吐槽,没想到大人物也来蹭热点——2017博鳌亚洲论坛上,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调侃称:“控也好,不控也好,反正北京房子我都买不起。”
——那您目前是租房呢、啃老呢、还是已经流落街头了?——您这住福利房的高级干部,能不能别拿老百姓的痛点寻开心?
楼市猛药究竟能不能降房价?从历史经验来看,在一线和二线城市,这样的逻辑还没有发生过,基本是越调越高,甚至是反向指标。调控从来动不了房价分毫,但是总能把老百姓搞得鸡飞狗跳,把神圣爱情百年之好,全都变成了玩笑。楼市猛药究竟把谁来搞?
作者:纸上建筑
2017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