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流浪儿“挨饿也不去民政局”?
(2012-11-22 15:41:04)
标签:
毕节流浪儿杂谈 |
关于死在垃圾箱里的五名流浪儿,记者采访到了一位毕节市民郝先生,他曾经救助过这五个孩子,请他们吃过饭,还跟他们聊过,陶家兄弟说,“宁愿流浪挨冷挨饿也不去民政局”,原因是“那里没有自由,要定时上厕所,吃的住的都难受”。
——昨天我还把他们当成年幼无知的小孩,但看到这番话令我肃然起敬:他们小小年纪,宁可挨饿,也不愿失去自由,而我们这些大人,却为了五斗米可以什么都不要。
调查表明,这些孩子的经历颇不寻常,不止一次和警局、民政局打过交道,却最终流落在了救助体系之外,为什么?
记者也采访到了毕节市七星关区民政局副局长——正局长已经被撤了,现在副局长主持工作。
副局长先诉了一番苦,说民政局资源太少,9个人要负责整片城区,巡查一遍就要一天。局里已经做出了整改措施:第一是增加人手、扩大编制。第二是开通流浪人员求助热线0857-8271919。第三是在街头巷尾竖立救助指示牌,每条街至少两块。
很好,这些办法都是花钱的办法,而且花钱不少:公务员又可以扩招了,又可以安排一批子弟,24小时热线也至少能提供三个岗位,路牌更不用说,不定某位做铁牌生意的领导亲戚已经在数钱了。
那么,这些措施除了花钱以外,有没有敲到点子上?
也许我们老百姓吃惯苦了,不太理解公务员的金贵,好像一天巡查一遍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工作量吧,一个巡山的大爷一天还要徒步几十公里呢,在这城市里起码还能骑个电动,能累成怎样?
至于电话的事,110早已经有了成熟的体系,让市民看到流浪儿就报警不更省事吗?很多地方都已经把这个平台共享了,交火盗抢甚至医院急救都只需要拨一个号码,毕节屁大的一点地方却还要新建一个“流浪热线”?
然后为了记住这个谁也记不住的号码,还要花更大一笔钱做一大堆路牌,真服了这些干部。
五名流浪儿当然不是因为没有路牌才死在垃圾筒里的,好几个礼拜,他们天天在派出所和街道办的眼皮底下活动,巴掌大的一个城区,说不定民政局干部上下班还看见过他们,也是因为没有路牌才视而不见么?
甚至这些孩子还亲身进过民政局,还从这有吃有喝的人间天堂跑了出去,也是因为没有路牌?当然领导可能不记得了,所以副局长还有一个重要提议:完善受助人员档案。当然,这又是个花钱的主意,档案不可能没有专人来管吧。
疑点是,这些流浪儿已经吃过民政局的饭,却没有留下记录,民政局的慈善经费都是怎么报销的?
副局长最后终于说到了重点:“现在我们这里收救他,但是他一次次跑出去我们也没有办法,又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我们向上级请示,建立流浪儿童救助管理中心。”
很好,他终于承认了流浪儿从民政局跑了出去,却并没有反思民政局为什么会让流浪儿那么讨厌,而只归咎于自己没有“强制手段”,最后的结论是要“管理权”。
这是一个挺令人困惑的建议。发生这件事以后,其实很多人是主张流浪儿要“必须”管起来的,但是又不敢跟政府提——实际上我们从前是有“管理”制度的,只不过主要管大流浪汉,结果把城市流浪汉们“管理”的到处逃窜,最后还“管理”死了一个孙志刚,才算了结——有此前车之鉴,即便确有必要,民众放心再把“管理权”交还给政府么?
这是个令人困惑的建议,也是一个最花钱的建议——都涉及到基建了,搞承包的小舅子也快笑了。
所以情况就是,到现在为止,干部们也没有回答出:为什么流浪儿宁可“挨饿也不去民政局”的真正原因,而种种的“整改措施”已经在哗哗的往外花钱了。
对此,我们只能继续痛心,不仅仅为浪费掉的公共财政,也为那些继续被忽视的流浪儿童,他们的“救星”并不打算把民政局变得有吸引力,还想把它升级为牢笼。
新闻链接:《毕节市流浪儿童整改措施出台
文/纸上建筑
2012年11月21日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标明作者并给出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