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之死,毕节市的“跟进”令人齿冷心寒
(2012-11-21 11:56:49)
标签:
毕节流浪儿垃圾箱杂谈 |
贵州毕节五名流浪儿惨死垃圾箱的悲剧震惊了全国,无数人为之痛心之后,也在关注着当地政府如何跟进,但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一切无法令人欣慰。
第一时间的“跟进”令人齿冷
与其他一些地方的做法类同,对于这起“不太和谐”的事件,当地管理者的第一反应是“掩盖”——据爆料人@李元龙讲述,爆料后第二天一早,“有关部门”就多次致电,说“有人”对这篇帖子“非常不高兴”,要求他立即“删帖”,李云龙拒绝之后关闭了手机。这位曾经做过记者,也曾经因文获罪坐两年牢的中年人,再次冒着风险坚守住了良心,才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强调“意外事故”推卸责任
四天之后,当地官方将事件表述为“5名儿童在垃圾箱内生火取暖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事故”——为何会成为这样一个拗口饶舌冗长的描述?
当记者采访到毕节市宣传部负责人唐光星,他明确否认了“责任事故”的说法,强调了这是一次“意外事故”——原来如此!
可谓字斟句酌:把“流浪儿”的字眼隐去,并强调“生火”和“一氧化碳”,在非常用心的把管理者的责任减少,并追加到死难者的身上。
——孩子没有责任。在法律上,他们是“非行为能力人”,无需为自己的幼小无知承担任何责任。他们死于漠视,而不是一氧化碳。试图让纯粹的受害人担责,无耻。
——他们是不是流浪儿?毋庸置疑。他们已经离家数周,自己搭窝棚住,自己去菜市场寻食,众目睽睽之下流浪生活这么久,如何能否认他们是“流浪儿”?
仅仅因为“流浪儿”是一个关键词,大家都公认,政府应当对“流浪儿”负更大责任,把这一定性扭曲,意在推卸责任。
着力描绘遇难者的“暗点”令人心寒
当地政府网站可以看到一份“通稿”,文字不多,总共五段,在一段套话和一段身份信息之后,第三段重点描述了这些孩子的“背景”,称他们早已处于“辍学”状态,老师“屡次”动员,并因“成绩不好、拒绝上学”等等——这些都是原话,我们不能想象在当事家庭无比悲痛之际,当地会在新闻通稿上如此强调孩子们的“暗点”。
不可否认,家庭负有重要的责任,而且他们已经得到了痛心疾首的教训,人都有恻隐之心,何苦还往他们心口上撒盐?仅仅为了推掉一些管理者的责任?
民众是很公平的,已经有很多的声音谴责家长,也没有人要求政府为家庭之内的事情负责,只要求他们照看好街面和学校,如此迫不及待的对遇难者“着力描画”令人心寒。
撤职芝麻官难与事件相称
面对迅速扩大的舆情影响,毕节市手脚利索的做出了“追责”,撤了一堆芝麻大的小官,最高负责者是两名“副区长”,还仅仅是“停职检查”的处分,宣传部负责人唐光星说,这已经是“最终的处理意见”。
毕节从前是个县,2011年才撤并设市,行政级别本来就不高,“最终负责”的还是下设的“区”和“街镇”小干部——对于这样一起流浪儿集体死亡的重大惨剧,以及震动全国严重影响,这些芝麻官能否担得起相称的责任?
贵州省是否可以置身事外?
这件事暴露出来的救助管理漏洞,以及对留守儿童的漠视,绝不限于毕节一地,贵州地处山区,是有名的留守儿童和贫困大省,在此冬季来临之际,还有多少儿童在人们的眼皮底下面临危险?是否需要以此为戒,立即安排整体改进?当然,也许已经安排了,但是公众需要知道,需要看到一个清晰有力的姿态。
目前为止,尚没有更高级别的领导发声,当然我们知道,追责到省里是不现实的,但是装聋作哑更不真实。高层应该说话,哪怕仅仅是一句抱歉。当全国的眼睛都在关注这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当地反而置身事外,恐怕也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态度。
新闻链接:《贵州毕节5名死亡男孩身份确认
文/纸上建筑
2012年11月21日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转载务必标明作者并给出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