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价格的惯性与反转
(2012-12-21 15:34:35)
标签:
杂谈 |
金融学尤其是行为金融学里面很多词语看起来都差不多,实际上也是差不多,新东西还远没有要到一定要同样的时候,所以原文如此,我们还是按照这个来吧。
有效市场假说(EMH)一直被认为是武林正统,所以跟EMH背离的现象都被称为“市场异象”,其中“股票价格的惯性与反转”是最典型的“市场异象”之一。顾名思义,惯性现象是指过去一段时间内收益高的股票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仍持续获得较高的收益,即赢(输)家持续成为赢(输)家;而反转现象则是过去一段时间内的赢(输)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输(赢)家。由此形成的惯性(买入赢家卖出输家)或反转投资策略(买入输家卖入赢家)可以获得巨大的超常收益。
DeBondt and Thaler(1985)发现价格的长期反转现象:购买过去2到5 年中表现糟糕的股票( 输者) , 并卖出表现出色的股票( 赢者) ,这种方法可以获得大约每年8%的超常收益。Fama(1991,1992,1996)连续发表三篇著名的文章认为这只是风险的理性补偿。然而, 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认同行为金融理论的解释, 认为这个超常收益来自于投资者反应过度。
与此相反, Jegedeesh and Titman( 1993) 发现了惯性策略的获利性:
在3
有限次重复博弈(2008,也就是我,呵呵)发现了一个超短期(14天到一个月)的惯性策略和反转策略可以获得非常超额收益,这也是我写的唯一和最后的一篇文章,投出去以后被毙掉,原因是跟国外的不一样,学术之路从此断绝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4EN00SIGG.gif。
近年涌现出一些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整合了关于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理论:
(1) Barberis, Shleifer 和Vishny( 1996) 模型。假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
其一是代表性偏差( Representative Bias) 或相似性偏差( Similarity Bias) ,
即基于近期数据与某种模式的相似性来预测, 过分重视近期数据; 其二是保守性偏差( Conservatism) ,
即不能及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修正自己的预测。代表性偏差会造成投资者对新信息的反应过度, 认为近期股票价格的变化反映了其未来变化的趋势,
从而错误地对价格变化进行外推, 导致反应过度( Overreact ion)
。投资者在代表性偏差和保守性偏差之间的状态转移遵循贝叶斯法则。
( 2) Daniel, Hirsheifer 和 Subramanyam( 1998)
模型。假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两种偏差, 其一是过度自信( Overconfidence) , 其二是有偏自我评价(
Biased Self Attribut ion) 或归因偏差。在DHS 模型中,
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是指那些过高估计私人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
过低估计公开信息所发出的信号的精度的投资者。过度自信使私人信号比先验信息具有更高的权重, 引起反应过度。当越来越多的公开信息到来后,
反应过度的价格趋于反转。归因偏差是指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动一致时, 投资者将其归结为自己的高能力; 当事件与投资者的行为不一致时,
投资者将其归结为外在噪声。归因偏差一方面导致了短期的惯性和长期的反转, 另一方面助长过度自信。
( 3)Hong and Stein( 1999) 模型,
假定市场由两种有限理性投资者组成:
下周开始我们将要陆续介绍一些国内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