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食蟹与咏蟹

(2008-11-04 10:17:49)
标签:

螃蟹

咏蟹

人文

海鲜

饮食

宁波

杂谈

分类: 〓食客园地〓

食蟹与咏蟹

 

    螃蟹,因它横行而无肠,向来被戏称为“横行公子”或“无肠公子”,可能是始于北宋诗人陈与义的《咏蟹诗》:“但见横行疑是躁,不知公子实无肠”。眼下“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赏菊吃蟹,正当其时。

    阿拉宁波人对这位肆意横行、外表凶神恶煞的“无肠公子”情有独钟,经年累月“宁可居无竹,不可食无蟹”,无论长在海里的梭子蟹、青蟹,还是生在河汊湖泊的大闸蟹,甚至于蟹王国的“小不点”嘭蜞蟹、沙蟹、膏蟹等,统统地搬上餐桌“咪哂咪哂”,可以说是“无蟹不成席”。

    吃法更是花样百出,既有原汁原味的蒸煮,也有配以茭白、青菜的煎炒,更妙的是用盐水或老抽浸泡了以后蘸着米醋生着吃,捣碎了配以盐、糖、味精等多钟调料做成蟹糊吃。无论是上档次的酒楼饭馆,还是居家请客吃饭,红膏咸蟹作为冷盆是断断不可少的。那红膏、白肉与嫩黄,那鲜咪咪、甜丝丝、滑爽爽的味感,咪道勿要太赞了,构成了甬上人家餐饮文化的独特景观。

    如果说食蟹不过是满足饕餮之徒的口馋之欲,那么欣赏古人的咏蟹诗作给人带来的则是精神上的无限愉悦。在中国的食文化中,从魏晋时期开始,人们就把吃蟹、饮酒、赏菊、赋诗,作为金秋的几大盛事,蟹自然也成了历代文人墨客最常吟咏的事物之一。

    古代的诗人对蟹的美味多有精美细致的描述,“酥片满鳌疑作玉,金粮熔腹未成沙(杨万里《糟蟹》)”是说敲开封闭的双鳌,那里面的嫩肉白如玉;“满腹红膏凝似髓,贮盘青壳大于杯(梅尧臣《呈吴正仲遗活蟹》)”是说剥开突起的蟹壳,里面的蟹黄与嫩肉堆在盘中,颜色极为好看,令人流涎,这样的描写是颇为细腻的,等等。

    咏蟹之诗作,若仅停留在就蟹咏蟹,美则美矣,却略少深意。而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咏蟹来讥讽黑暗现实和丑恶人物。《红楼梦》里有三首“螃蟹咏”,分别由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口中吟出,其中不乏寓意深刻之作。如贾宝玉在“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中以“饕餮王孙”作自我解嘲,想要说明:螃蟹表面看来虽然横行可怕,但其腹内并无狠毒的心肠。而林黛玉吟出的“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则写出了蟹至死未忘了它的铁甲长戈,赞颂了蟹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正面赋予蟹的积极意义,实是宝黛叛逆个性的自我写照。更妙的是薛宝钗抓住蟹“横行”的特征,辛辣地讽刺社会现实中搞阴谋诡计的政治掮客,“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宝钗吟出的这些诗句形象地指出了那些横行一时、心术不正的丑恶人物,背离正道,走到斜路上去,其结果是机关算尽,终逃不脱“于今落釜”被煮的结局,堪称咏蟹之“绝唱”!(作者:曲向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