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饮馔新时尚:慢食运动

(2008-08-04 16:25:06)
标签:

慢食运动

意大利

饮食

餐饮

慢餐

杂谈

分类: 〓餐桌论道〓

饮馔新时尚:慢食运动

   

    现代化的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行色匆匆的人们,这样的画面已经成为了我们城市的主旋律。快节奏生活也给我们增加了不少压力,为了求得更高的工作效率,我们不得不如同风卷残云般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标准化、统一化的快餐侵蚀着我们的胃,渐渐地让我们的味觉变得麻木。如今,我们好像没有多少时间可以静下心来细嚼慢咽地品尝美食了,生活的乐趣仿佛也随着味觉的退化开始渐渐丧失。所幸的是,热爱美食的意大利人率先意识到了这一点。“狼吞虎咽”当然不能与他们悠然享受生活的态度相容,于是“慢食运动”(Slow Food Movement)便应运而生。

    所谓慢食运动,号召的是反标准化、规格化生产的单调的快餐食品,提倡有个性、营养均衡的传统美食。慢食主义者主张务求出品的食物优质健康,提倡吃纯正的味道和时令的食材。慢食运动始于1986年。当年,美国快餐业巨头麦当劳在罗马的西班牙广场纪念碑旁开了第一家意大利分店,美式快餐文化迅速地侵入了意大利。这使得意大利美食家、品酒家卡洛·彼得里尼非常愤怒。他震惊于工业化可能带来的食物与口味的标准化,于是集合起当时的反速食力量,发起了保护传统美食的慢食运动。

    很多人会把“慢食”理解成慢慢食用的意思。比如在我国,不了解慢食运动的人们朴素地认为,慢食只是慢慢地吃。也有人则把慢食异化了:他们认为慢食强调的是慢食的食材是如何的精选,价格是何等的昂贵,似乎慢食远离百姓餐桌,是有钱阶层的闲情逸致。其实不然,慢食是属于每一个人的,只要是乐意享受美食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

    科学研究表明,细嚼慢咽之后,食物对胃的刺激明显减少了。而因细嚼慢咽分泌的大量唾液里,还含有15种能有效降解食物中致癌物质的酶。每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每次进餐时间在45分钟以上,是避免疾病、维持健康的基础。其实,那些发起慢食运动的先行者也是希望建立一种文化创新,以反对速食,鼓励人们放慢生活节奏,回归传统餐桌,享受美食的乐趣。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慢食”不仅能解决身体问题,还可以解决心理问题。回归传统餐桌,享受家常美食,不仅是城市上班族们缓解生活压力的有效手段,更可以在品尝美食的过程中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欢乐。这也符合慢食运动发起者的初衷:让越来越多的人觉悟,如何才能拥有快乐的生活和快乐的人生。“慢”下来,才能细细品味出美食的妙处,也才能体会出生活的真谛。

    慢食运动提倡的是一种环保理念,讲究食品的溯源性。“慢食”的食物标准包括三方面:吃进去的食物应口感好,制作过程应是卫生健康的,且对食用者的健康及生态环境没有危害。慢食运动旨在唤回消费者对“生态美食”的认知,保护具有传统工艺技术性的制造方法,保护传统烹饪技术及习俗。其实,“慢食”所提倡内容的精髓,早在2500年前的中国,就已经被孔子阐明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崇尚的就是这种精神。“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吃。失饪,不食……”对于不新鲜的、处理方式不当的、作料放得不当的食物都不吃,精挑细选、合理烹饪的食物才是原汁原味、能用来细细品尝的美味佳肴。几千年前的孔子尚且如此,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着充分的借鉴意义。

    国际慢食协会的标志是一只蜗牛。最初世界上拥有这个标志的只有20个国家的代表,在其发起国意大利拥有8.3万名成员。该协会已为意大利拯救了130种濒危的美食。比如,在意大利小城齐亚维那,人们成功地保护了一些濒临失传的烹饪方法。最有名的是一种称作Violino的熏羊腿,经过在当地独特山洞中进行风干之后,这种羊腿便成为了令人难以忘怀的美味。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餐饮业者,加入了慢食的行列。该组织从起初区域性的几百人团体,扩展至全球130个国家,在德国、瑞士、美国、法国、日本、英国等都设有分会,拥有超过10万名会员。“慢食”作为一种新的生活理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族群所接受。

    在我国的香港特区和台湾省都有慢食协会。慢食的概念于近几年才进入我国内地,对于我们来说,“慢食运动”还是个新鲜的词汇。不过目前,也有一些中国的餐饮企业已经加入到了“慢食”的行列。“慢食”不仅仅是反对快餐文化,放慢生活节奏,还是回归传统餐桌,将传统美食发扬光大的有力助推器。相信随着“慢食”这一全新生活方式的深入人心,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慢食运动的行列。

    放慢速度,放下浮躁,用心品尝美食,慢慢享受生活,何尝不是一种放下负担、与心灵对话的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