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通餐饮发展有限公司在2005年11月被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商业名牌管理委员会正式评定为“中国商业名牌”。宁波餐饮企业汉通品牌因何结缘中国商业名牌,成就如此巨大的品牌力?
一、率先进入上海,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汉通是最早进入上海做宁波菜的餐饮企业,目前在上海被视为宁波菜系的代表企业。宁波菜在上海滩的做响,直接提升了汉通的知名度。菜系与餐饮企业同气连枝。如今,走在上海滩,耳边传来的是一片“阿拉上海人,好吃汉通宁波菜”、“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宁波菜与上海菜融合更好”。宁波与上海特殊的地缘情感,为汉通品牌的美誉度传播发力,这也造就了汉通成为“中国商业名牌”。
二、汉通品牌的高顾客满意度。中国商业名牌评审过程有一重要环节,即对评选企业,由中介机构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对其进行顾客调查,重点是顾客满意度。200份的调查问卷显示,汉通获得了较好的顾客满意度测评结果。这是因为汉通几年来重视CS(顾客满意战略)的导入与执行。汉通顾客的高满意度,带动了汉通品牌忠诚度的提升。汉通各连锁门店都拥有忠诚老顾客,他们钟情于汉通宁波菜,也忠诚于汉通品牌。诚如笔者在《汉通淮海店生意元和持续火爆》一文中所言:“淮海店由于顾客满意营销做得到位,在顾客中培养了一批品牌忠诚者。一个食客用了第一次,他会再来第二次、第三次,这个餐饮品牌就必定有特别的吸引力的地方。这就是品牌链。品牌链的概念是:在一个市场上,消费者接受你的产品(服务)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不断重复的,会推荐给别人的,考虑购买你的产品(服务)的,甚至特别接受同一来源地的产品(服务)。汉通淮海店的忠诚顾客,即是这样。看着餐饮市场中热热闹闹的很多品牌,实际上许多都是一锤子买卖,没有长久的链动效应。真正有链动能力的,汉通(淮海店)品牌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它得益于CS的成功。”
三、汉通得益于品牌经营中的品牌文化识别。汉通董事长竺成忠有一段精彩的话语:“优秀的品牌必须是品质与品位的相承,而不是相加。相加,只是一种物理变化;相乘,才是化学变化。因为我们所追求的不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内容上产生质的飞跃,所以只有让品质与品位相化合(而不是组合),成为一体,才能有品牌。汉通熟谙此道,不断地加强品牌建设,企业的对外整合营销传播着眼于文化识别,并加以品牌推动策略的全方位实施,因之走上了汉通品牌超越之路。”这是深谙品牌经营的经验总结。其中“企业的对外整合营销传播着眼于文化识别”不能不是汉通之成为“中国商业名牌”的重要缘因之一。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去年在上海密授“飞镖中靶术”,他总结了营销实践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后指出:“以客户为核心的、更加精准的营销,才能让营销投资回报得到有效提升。”汉通正是这样做的。它的“文化识别”做得很到位。汉通特有的客户通讯《品味汉通》,创造了独特的文化辐射力,它与食客的精神追求或文化崇尚产生了“共鸣”,让食客体验了品位、感受、感觉、情趣、意味乃至文化,增加其观念(精神)价值。汉通这一招式,为它与他人之差异,实是企业文化竞争力的获胜。
四、汉通的营销创新也成就了汉通品牌的强势。众所周知,MID(品牌卖场战略营销)是汉通的独创。汉通致力于卖场的菜品设计与商业设计,竭力让卖场为品牌说话。由于作为销售饮馔的卖场对品牌是一种广告与公关,在扩大销售额的同时,即宣传与拓展了品牌的同时,汉通连锁门店构成的餐饮大卖场越来越显出1+1>2的相乘效应。目前汉通MID已向纵深推进,走进卖场的“共享空间”。汉通第二轮的装修规划中,更加重视于“共享空间”这个用膳时可以用来休憩的空间,让食客“透气”,给食客以更多的人文关怀。针对时下餐饮卖场“透气性”不强的通病,汉通藉此增加此类“透气孔”。就这样极细微的东西,汉通也精心管理。这种营销理念及其精耕细作的企业执行力,令汉通品牌终究要成为极具竞争力的强势品牌。
餐饮企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全力实施品牌战略,而实施品牌战略;直至成为商业名牌,又离不开自主创新、二次创新、集成创新等等。汉通之成为中国商业名牌,即是一个可以发人深思的创新成功个案。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是商业品牌的发祥地,1996年岁末,时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的孟建柱曾以《加快开发商业品牌》为题写过专论。经营重心移师至上海的汉通,十分关注上海商业品牌的经营经验。还在前些年,上海重点培育了梅龙镇等100只商业品牌(占上海商业服务类品牌总数的15%),经过几年来的运作,这100只商业品牌的销售已超过百亿元,其品牌实施的“立体经营战略”,成了汉通借鉴与效法的好经验。汉通正是在上海学到许多商业品牌运作的成功经验而发展起来的。汉通董事长竺成忠说得好:汉通进沪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欲借上海这个平台,汲取品牌经营的新知,做实做强这个商业品牌,使汉通这个中国商业名牌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