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说正在青岛举行的“地球与人类健康饮食国际论坛”通过了一个倡议,建议以中国古代食圣袁枚(1716.3.25—1798.1.3)的诞辰日,3月25日为“国际中餐日”。这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彰扬,对于中餐业的向世界进军,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动议;而对于袁枚祖籍宁波的餐饮业,更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那次国际学术会议,由济南东方美食学院、东方美食杂志社主办,中、美、日、韩多家饮食文化研究机构派代表出席。倡议最初由杭州商学院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赵荣光教授提出。他认为,袁枚“不仅在文学、思想等领域彪炳史册、光鉴于后,而且对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千古一人’”,说他在中国饮食史上创造了至少十个“第一”。
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生于钱塘(今杭州市)。江南袁氏,于唐乾符年间自河南迁会稽,始迁祖袁充。北宋初,袁充举族迁入慈溪郯岙。南宋宁宗年间,其九世孙袁肃,再迁至竹江,这就是有名的慈溪竹江袁氏。其后有一支迁往钱塘,袁枚就是竹江袁氏的后裔。袁枚对这祖籍大约很是在意,在他80岁时,就曾携弟子重游四明。袁枚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举进士,入翰林散馆,后出为县令7年。33岁辞官,卜居南京小仓山,修筑随园,四处游历,足迹遍及江浙赣粤等地,过了50多年的清狂自在生活。并成为清乾隆、嘉庆间的著名文学家,为江右三大家之一,也是一位有特色的思想家。袁著作颇丰,著有《小仓山房集》80卷、《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子不语》24卷及续编10卷、《随园食单》6卷,另有尺牍、说部等共计30余种。其中《随园食单》,以菜谱而列为文学佳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明清性灵文学珍品》丛书的《袁枚文选》中,就赫然全文选入,这在数千年“群子远疱厨”的历史背景下,真可谓前无古人。
我们暂且避开《随园食单》在文学上的意义不论,单来谈谈它在饮食文化上的意义和它与甬菜的关系。《随园食单》的内容相当广泛,从江南各大菜系的菜谱到点心、酒水;从烹调原则、加工戒条到饮食的注意事项;从菜肴用料、加工到装盆、食用,以致每道菜肴的来源和特点;另外还旁及饮食的社会地位、文化意义、饮食文明规范等等……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因此被海内外食学家尊称为中国历史上的“食经”。
在研读全书时,笔者始终感到,书中处处渗透着浙东饮食文化的影响,浙东食俗似乎是全书的底色。这情况,大约和他的祖籍在宁波,又数度到浙东游历相关,而他所采集的食单,有的可能就来自甬籍闻人。
《随园食单》浓重的浙东底色,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看出来。
一、从烹调材料看,食单中有时是直接点明该食料是宁波特产。如“海堰,宁波小鱼也,味同虾米,以之蒸蛋甚佳。”又如“江瑶柱出宁波,治法与蚶、蛏同。其鲜脆在柱,故剖壳时,多弃少取。”还有“蛎黄,生石子上。壳与石子胶粘不分。剥肉作羹,与蚶、蛤相似。一名鬼眼。乐清、奉化两县土产,别地所无。”对于蚶,书中说:“蚶有三吃法。用热水喷之,半熟去盖,加酒、秋油醉之;或用鸡汤滚熟,去盖入汤;或全去其盖,作羹亦可。但宜速起,迟则肉枯。蚶出奉化县,品在蚌螯、蛤蜊之上。”等。至于《随园食单》海鲜单、江鲜单和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中所列的多数材料,象海参、乌龟蛋、鲥鱼、鲟鱼、黄鱼等,虽然没有特别指明其产地,却也多是甬菜鱼鲜类的主料。更有趣的是,《随园食单》还介绍了一种制作假蟹肉的方法:“煮黄鱼二条,取肉去骨,加生盐蛋四个,调碎,拌入鱼肉;起油锅炮,下鸡汤滚,将盐蛋搅匀,加香蕈、葱、姜汁、酒,吃时酌用醋。”作者是用这假蟹肉来满足人们吃海鲜的口味定势,足见他对浙东沿海居民食性的熟悉程度。
二、从制作方法看,浙东地区传统烹制技术在《随园食单》中也被大量采用。
如“煨”,是浙东民间常用的加工方法,《随园食单》中用得非常普遍:
煨海参:“须检小刺参,先泡去沙泥,用肉汤滚泡三次,然后以鸡、肉两汁红煨极烂。辅佐则用香蕈、木耳,以其色黑相似也。”“或切小碎丁,用笋丁、香蕈丁火鸡汤煨作羹。”
煨鱼翅:“用好火腿、好鸡汤,加鲜笋、冰糖钱许煨烂。”“以融洽柔腻为佳。若海参触鼻,鱼翅跳盘,便成笑话。”
煨鲢鱼:“用白水煮十滚,去大骨,肉切小方块,取明骨切小方块;鸡汤去沫,先煨明骨八分熟,下酒、秋油,再下鱼肉,煨二分烂起锅,加葱、椒、韭,重用姜汁一大杯。”
煨猪头:“洗净五斤重者,用甜酒三斤;七八斤者,用甜酒五斤。先将猪头下锅同酒煮,下葱三十根、八角三钱,煮二百余滚;下秋油一大杯、糖一两,候熟后尝咸淡,再将秋油加减;添开水要漫过猪头一寸,上压重物,大火浇一株香;退出大火,用文火细煨,收干以腻为度;烂后即开锅盖,迟则走油。”
煨猪蹄法:“先用虾米煎汤代水,加酒、秋油煨之。”
黄芽菜煨火腿:“用好火腿,削下外皮,去油存肉。先用鸡汤,将皮煨酥,再将肉煨酥,放黄芽菜心,连根切段,约二寸许长;加蜜、酒酿及水,连煨半日。上口甘鲜,肉菜俱化,而菜根及菜心,丝毫不散。汤亦美极。”
煨牛肉:“取腿筋夹肉处,剔去皮膜,用三分酒、二分水清煨,极烂;再加秋油收汤。”
还有大块鳗鱼煨整鸭,淡菜煨肉加汤,鸡汤、蘑菇煨乌龟蛋,火腿汤、鸡汤、笋汤煨刀鱼,鲞煨肉等等。
风干,也是浙东地区常用的食品加工技术,《随园食单》指出“夏宜食干腊”,用得也很普遍。如风猪肉:“杀猪一口,斩成八块,每块炒盐四钱,细细柔擦,使之无微不到。然后高挂有风无日处。偶有虫蚀,以香油徐之。夏日取用,先放水中泡一宵,再煮,水亦不可太多太少,以盖肉面为度。削片时,用快刀横切,不可顺肉丝而斩也。”还说牛舌风干,“隔年食之,极似好火腿。”
三、《随园食单》总结的不少饮食规范,吸纳了浙东沿海人们的许多饮食习惯。
甬菜尚清淡,用料避油腻。《随园食单》提出“用肉不得过半斤,用鸡、鱼不得过六两。”及“不知豆腐得味,远胜燕窝。”的说法。在用到鱼肉荤腥时,又注意配伍和加工,说:“食物中,鳗也,鳖也,蟹也,鲍鱼也,牛羊也,皆宜独食,不可加搭配。何也?此数物者味甚厚,力量甚大,而流弊亦甚多,用五味调和,全力治之,方能取其长而去其弊。”作者还非常生动地指出:“俗厨制菜,动熬猪油一锅,临上菜时,勺取而分浇之,以为肥腻。甚至燕窝至清之物,亦复受此法污。而俗人不知,长吞大嚼,以为得油水入腹。知前生是饿鬼投来。”甚至在上菜的程序上,袁枚也指出应考虑食客的这种口味要求,“盐者宜先,淡者宜后;浓者宜先,薄者宜后;无汤者宜先,有汤者宜后。且天下原有五味,不可以咸之一味概之。度客食饱,则脾困矣,须用辛辣以振动之;度客酒多,则胃疲矣,须用酸甘以提醒之。”这些原则,处处都合甬人的食性趋向。
浙东人宴请,菜肴采取多种搭配和做法,品种多样,但每盆量少;和北方菜的海碗大盆,堆积如山,杂烩混烧大异其趣。在《随园食单》中,袁枚提倡“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须多设锅、灶、盂、钵之类,使一物各献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应接不暇,自觉心花顿开。”正是这种饮食风习的总结。袁枚又竭力反对“耳餐”,说“我辈来吃燕窝,非来贩燕窝也。”又反对多盘叠碗的“目餐”,同样体现了这种精神。
浙东人喜喝黄酒,热酒下肚,酒效力现,结果却少有大醉的。《随园食单》有“戒纵酒”,以为纵酒决非美食家所为,从一个很新鲜的角度反对纵酒,很有说服力:“事之是非,惟醒人能知之;味之美恶,亦惟醒人能知之。伊尹曰:‘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口且不能言,岂有呼呶酗酒之人,能知味者乎?往往见拇战(划拳)之徒,啖佳菜如啖木屑,心不存焉。所谓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而治味之道扫地矣。”
总之,《随园食单》是对中餐的全面总结,其中就饱含着甬菜的精华。
2005年的“国际中餐日”即将来临,我想借此机会,就如此纪念食圣袁枚、如何继承发扬中餐精华,向正在蒸蒸日上的“汉通餐饮”集团及其同行们提出如下建议。
建议在汉通麾下建立“袁枚饮食文化研究所”,全面深入研究袁枚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史上的贡献,借以推动甬菜的研究创新。袁氏著作中有许多值得重视的思想,比如他的制菜“不忘其本分”的提法,就很有道理。他说:“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多羹汤,童而习之,故擅长也。汉请满人,满请汉人,各用所长之菜,转觉入口新鲜,不失邯郸故步。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讨好。汉请满人用满菜,满请汉人用汉菜,反致依样葫芦,有名无实,画虎不成反类犬矣。秀才下场,专作自己文字,务极其工,自有遇合。若逢一宗师而摹仿之,逢一主考而摹仿之,则掇皮无真,终身不中矣。”时下,却常见人反其道而行之,真正是吃力不讨好。学透了《随园食单》的,绝不会去做这样的蠢事。
建议汉通厨师,从《随园食单》中,选择符合甬菜特色的菜肴,按原制法恢复一套菜单,以“随园食单甬帮菜”的招牌,配以《食单》中有关这些菜的介绍,于明年国际中餐日在沪甬两地隆重推出,逐渐形成汉通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此举,必能吸引沪甬美食家,把盏思古,品味原汁原味的随园美食,汉通则能借食圣之威扬我之名,何乐而不为呢。
建议组织力量,编撰《古今甬菜大厨传》,陆续在《品味汉通》上发表,最后汇集出版,借以系统总结甬菜的发展,表彰对甬菜发展作出贡献的大厨。袁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为厨师立传的作家,编成此书应是对这位食圣的很好的纪念。(作者:周乃复,写于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