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06-02/07/xinsrc_51202030709589211616362.jpg
人对于自己的故乡总有一段说不尽也说不清的恋情。我出生在浙江宁波。十一二岁时来上海定居,至今已六十余年了。大约十年前,回乡扫墓,特地旧地重游,去寻找、辨认我出生的故居。虽然门巷依旧,而人事全非,既欣喜又惆怅,不免感慨良久。如今听说宁波城区大规模拆迁改造,高楼林立,焕然一新,我家这几间破旧的老屋也已不见踪影了,但怀旧情绪仍不绝如缕,今天就说说宁波汤团吧。
汤团、圆子和元宵,形状相似,都是糯米做成的点心,却是有区别的。“元宵”是北方人对汤圆的称呼,因旧俗元宵节吃汤圆,故名“元宵”。元宵与汤团最大的区别就在元宵是用干糯米粉在滚动中自然形成的,所以无论吃口和品貌都不似汤团滑糯圆润,好比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农村妇女。圆子,特别是宁波人的圆子,比汤团小,无馅,一般与酒酿一起煮,放糖,故称“酒酿圆子”,当然也有嵌馅的。汤团,先用优质糯米水浸水磨,沥成团块,再用黑芝麻、猪油(纯板油)、绵白糖、桂花做成馅子(也有用细豆沙、白糖做馅的);制作时,把糯米团搓成长条,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每段嵌入一块猪油馅,用手心搓成圆形,吃时放入沸水中,待汤团浮起水面,加少量冷水,让内馅煮熟,水再沸后即可盛入碗内。这样的汤团,汤清、色白、浑圆而有光泽、入口油而不腻,香甜滑糯俱全,煞是好吃。如果煮的时间过长,汤团皮薄,就有“撑船”的危险,所谓“撑船”,即汤团裂缝,馅子流出,好像大海中船破遇险。剧作家吴祖光闹过一次笑话:有位朋友送他一袋元宵,不巧主妇病了,这位从来不做家务的书生只得自己动手煮元宵。他不知道先要把水烧开才放元宵,而是把元宵放在锅里,然后灌上冷水再放到火上去煮,结果待水烧开,元宵成了一锅烂粥。汤团比元宵还娇嫩,所以必须掌握火候,时间一长,也就只只煮烂了。
根据《宁波市志》记载:“春节(年初一)早上吃汤团,寓意团团圆圆;……元宵夜,闹花灯,放鞭炮,吃汤团。”这是指节日风俗。其实,春节期间,无论初一、初二、初三……只要有客人来,汤团是飨客的最佳点心。这一风俗起于何时,则未详。我们从宋代人的著作中,已看到有元宵节吟咏汤团、圆子的诗词。如《宋诗钞》周必太《平园续稿》中就有《元宵煮浮圆子》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史浩(1106-1194),字直翁,明州鄞县(今宁波)人。官右丞相,封魏国公,进太师。他有两首词咏及圆子。其一:《人月圆·咏圆子》:“骄云不向天边聚,密霜自飞空。佳人纤手,霎时造化,珠走盘中。
六街灯市,争圆斗小,玉碗频供。香浮兰麝,寒消齿颊,粉脸生红。”这是写元宵节灯市上人们吃圆子的。其二:《粉蝶儿·咏圆子》:“看仙娥,骋些神变。咄嗟间,如撒下真珠一串。火方燃,汤初滚,尽浮锅面。
歌楼酒垆,今宵任伊索唤,那佳人怎生那见?更添糖,拼折本,供他几碗。”这是写元宵夜歌楼酒店做圆子、煮圆子、卖圆子的。非常佩服这位乡先贤。真是把宁波汤团(圆子)写活写透写绝了。
但是,宁波汤团如果永远局限在家乡一地,那就像“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太可惜了。所以一定要走出家门,闯荡世界,经受磨练,见见大世面,才会出名。随着近代大批宁波人到上海到各地经商,宁波汤团才逐渐受人注意,流播渐广。记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大批美国兵涌到上海,吉普车满街乱闯。他们既不会拿筷子、又吃不惯中国菜、正处在饥不择食的时候,居然无意中发现了又白又圆、又甜又香、又可爱又好吃的宁波猪油汤团。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把宁波猪油汤团当成美食,但不知如何做成,竟说:“这东西真比原子弹还精巧!”当时报纸上传为笑话。从此,宁波猪油汤团在上海生根落户、大有名气了。(作者:陈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