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晋中年俗(50)

(2016-02-20 08:29:51)
标签:

晋中

分类: 山西游记
随着录音机里锣鼓唢呐声响起,络绎的游人纷纷往马路两边聚集,原来是闹红火的队伍从市楼方向行进过来了,走在前面的七、八个中年人,头顶上都托着大约四五岁的小孩,他们身着五颜六色的汉族传统节日服装,夸张地扭动着身躯和步伐,让孩童们跟随着音乐节奏上下颤动,在他们后面是几辆旱船和一队金猴,最后还有四个壮汉抬着的上面有三个孩童链接在一起的木板,队伍来到广场中央开始进行来回穿梭的表演,音乐也转换成了优美动听的《夸土产》,从一名维持秩序的妇女身上披挂的飘带看出,这种表演方式,就是晋中地区久负盛名的历史传统民俗节目徐沟背棍,因为队伍中孩童与大人之间的连接,是靠焊接在一起的一根根铁棍来完成的。广场的南端,先是一帮装扮成老年的妇女们举着阳伞端着绸扇来回跳跃跑动,对着观众作出一个个怪异鬼脸,然后由装扮成管家、小姐、老爷、奶奶的演员表演抛绣球招女婿的互动节目,现场年节气氛浓郁,人们喜气洋洋,一片太平世界的和谐景象。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晋中年俗(5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