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雨中砥砺前行在奋进中铸就辉煌——晋江市养正中学体育发展简史
(2023-06-14 20:59:27)| 分类: 工作总结 |
在风雨中砥砺前行
——晋江市养正中学体育发展简史
前言
养正中学办学岁月悠远,文化积淀厚重,是一所具有优良体育传统的老校、名校,曾经为国家、省、市输送大批的体育人才,为我国体育事业作出过贡献,在省体育界享有较高声誉,先后被授予“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福建省田径项目体育传统校”等光荣称号。
体育工作是养中的一个重要窗口与亮点,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长期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体育与文化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注重真抓实干,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体育工作和师生文体活动,使学校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齐头并进,蓬勃发展,被誉为“闽南名校”、晋江教育的一面旗帜。
艰难初创
养正中学的渊源可追溯至宋代闽南最早的书院——石井书院。20世纪初,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废科举、兴学校,进行学制改革,改书院为学校。1907年2月,养中小学在石井书院(朱文公祠)正式开办。20世纪20年代,安海诸小学毕业生日益增多,为满足他们继续升学的需要,老同盟会会员旅日华侨陈清机、吴警予会同安海“五谷途公会” 等地方有识之士,发起创办养正中学。1928年2月开办,定名“私立养正初级中学”,学制三年。是时仅有教师职工8人,学生40名,先招一二年级两班,校址在翠福境养正小学(1928年—1939年,两校曾共同以“养正学校”一起办学11年)。当时,在广大华侨和乡贤的捐助下,学校建有二百米环形跑道的大操场,各种运动设施完备,球类、田径等各项体育用具达数百件。1929年,学校就组建了男子篮球队。
养正中学创办之初,条件艰苦,征程崎岖,几经沧桑,四年之中四易校长(辛宗鑫、黄岫庐、章葆真、马惠中),至1932年俞贵元先生从广州中山大学毕业(法学学生),于政局动荡之秋,学校飘摇之日,出任校长,长达20余年。这一时期,俞贵元校长秉承“强身卫国、尚武精神”等思想理念,带领学校师生扎实开展体育运动与训练,注重激发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强身健体意识,先后组建了男子和女子篮球队,游泳队等,并在一些省市级比赛中取得佳绩、崭露头角,特别是晋江县历届运动会,学校男女运动员经常夺得冠军和其他优异成绩。(1934.1夺得晋江第二区各界篮球公开比赛冠军,1937.6夺得晋江县第二区第一届全区运动大会篮球冠军,1938.4.21获得晋江全县公开组篮球冠军,等等)
抗战洗礼
1939年至1948年近十年的时间里,学校数易校址。期间:1939—1941年,内迁南安官桥镇岭兜村;1942—1946年,迁回安海龙山寺厢房;1946年迁入安海金厝祠堂;1946—1948年迁到安海圣殿奎光阁;1948年迁到安海寨埔,并开始创办高中部,学校命名为“私立养正中学”。寨埔原为安海公共体育场,1936年在安海商会人士蔡德远、王台石、黄年敬等倡议下,由安海驻军营长罗平白主持,并发动全镇工、农、兵、学、商各界众志成城建成,所以取名为安海公共体育场。当时,安海公共体育场是一个具有400米环形跑道、中设足球场的标准体育场,外附排球场、篮球场及各类田径运动的场地,其面积之大,当时在全省数一数二,对于推动学校、乃至安海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培育体育人才等具有重大意义。1939年和1941年,养正中(小)学主办中国童子军第七五七团第一次大检阅和第二次大检阅先后在寨埔举行,社会反响热烈。
养正中学迁到寨埔后,学校发展迅速,安海公共体育场由学校管理、使用,成为学校的运动场。如遇有全县、全镇大型的体育、政治活动,也会在这里举行。1951年,学校开始在安海公共体育场举办第一届田径运动会,至今已经圆满举办了56届运动会,成为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见证、晋江体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然而,由于抗日战争给学校带来极大的破坏与冲击,导致这一时期学校办学动荡不安,夹缝中求生存,发展步履维艰,因此,这一时期有关体育活动的照片相对较少。但是在俞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始终坚持文体并重理念,带领学校师生不畏艰难,砥砺奋进,在困境中谋求生存,为学校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养中精神奠定了良好基础。
成绩斐然
建国初到50年代是学校体育的辉煌时期。1948年,学校迁址于寨埔(今校址)并增设高中部,易名为养正中学,增至8个班级,学生500人,规模初具。其后几年华侨乡贤累次慷慨捐款建设学校。至此,养正中学规模颇大,校舍壮观,办学质量不断提高,1957年,学校高考录取率居福建省第四名,在福建省里享较高的声誉知名度,与此同时,学校体育成绩喜人,享誉八闽。这一时期,无论是在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方面,还是在创造优异成绩、刷新省级国家级纪录方面,都曾创造了众所瞩目的成绩。既有新中国第一个十项全能冠军,并获得“新中国体育运动开拓者”的苏振国,也有全国田径运动会1500米冠军王为培,还有获“新中国体育运动开拓者”、“国际体操联合会特殊勋章”的苏师尧等。
学校体育取得的显著成绩,这与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分不开。建国初期,毛主席就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2年毛主席又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广大人民群众和学校中引起强烈反响。当时全国各地掀起的“劳卫制”体育锻炼热潮,强调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身体素质并重,除正常的体育课由体育教师上课外,不论寒冬酷暑,当广播里的起床号一响,住校学生就要起床,6点钟就要在大操场集中做操、跑步锻炼半个小时,然后各自回教室上早自习。每天下午均安排体育锻炼时间,大操场上,人声鼎沸、热气腾腾,有打篮球、打排球、踢足球的,有跳高、跳远、掷铅球和中长跑的,甚至像单杠、双杠、跳马、鞍马等相对危险的体育活动项目也得到很好的开展,人人都在参加体育活动,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遭遇挫折
进入60年代到文革期间,学校体育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发展面临许多困难。1960年发生的“三年自然灾害”,让大家连饭都吃不饱,于是教育部门提出了尽量节省体力的口号,学生的体育活动基本上停止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校名改为带有“革命色彩”的“人民中学”。学校和全国各地一样曾一度停课,复课以后,教学秩序也一度被打乱,年段改称“连”,班级改称“排”。1970年,校名改为安海中学。文革期间,学校虽然与全国各地一样搞阶级斗争,也忙于“学军学农学工”,但以陈铭贤为校长的学校领导坚持抓教学质量和体育工作,在“交白卷”为“英雄”的年代里,学校坚持教学常规,坚持加强体育锻炼,使学生的学习质量与身体素质得到了相对的保证。这一时期,学校体育工作虽然受到严重干扰和冲击,但是仍在原来五六十年代良好的基础上取得一些新的成绩,共有30多人次在全国性田径运动会上取得前五名的成绩,还积极参加省、市及晋江各类型田径运动会并取得许多好成绩。
改革开放
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重申了学校体育的地位和指导思想。与此同时,上世纪80年代,国家注重借鉴西方体育教育思想,涌现出了“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等思想。在这种背景下,学校坚持教育教学质量与体育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实现教学与体育发展双丰收。这一时期,学校高度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完善体育课程设置,注重抓好体育师资建设,涌现了一些体育名师和优秀体育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1983年,学校女子足球队获得福建省首届女子足球锦标赛第四名;1981年12月,学校荣获晋江地区第二届运动会田径女子乙组冠军;1997年以养正中学为主体的足球队荣获福建省首届锦标赛冠军;1982年10月以养中学生为主体的泉州女子足球队(养中学生11人参加)荣获福建省第八届运动会女子足球比赛第一名,等)
世纪之交
新世纪之秋,养正中学实现了新时期新阶段的新跨越。2003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福建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2006年获福建省教育厅授牌“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 2005年至2015年学校又蝉联了四届全国文明单位,成为我省教育系统唯一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四连冠”的学校。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体育工作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足上好体育课,积极推动“大课间进校园”,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切实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学校注重选拔在校运动会中涌现出来的各类优秀运动员,组成各种集训队,每周定时在体育教师指导下,进行集中训练,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体育苗子,他们纷纷在国家及省市比赛中摘金夺银,显示了我校体育运动的勃勃生机。
2008年11月,在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田径项目比赛中,我校许娟娟同学代表福建省参赛,荣获田径女子60米麻袋跳搬运粮食赛跑冠军、女子30米搬重物赛跑亚军;2014年4月,我校蔡劲豪同学在全国少年(16-17岁)田径锦标赛暨青奥会选拔赛中,以4.55米的成绩获得冠军;2015年10月,在首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田径比赛男子撑杆跳比赛项目中,我校运动员蔡劲豪、张逸帆、洪海鑫同学分别荣获银牌、铜牌和第七名;2015年11月,在由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办,全国啦啦操委员会、厦门市体育局和厦门市教育局承办的2015—2016全国啦啦操联赛(厦门站)中,我校代表队获得中学乙组舞蹈花球自选动作第二名、中学乙组花球规定动作第三名的好成绩;我校啦啦操代表队还先后荣获2015年和2016年泉州市啦啦操比赛高中组一等奖;2012年以来,学校初中、高中代表队连续五届双双荣获晋江市校园集体舞比赛一等奖。
追忆养正
母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也普及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
——蔡济深《海外校友情系母校》
五十年代,学校为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举行了“心向北京”的象征性跑,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全体师生跑完养中
——北京的路程,蔡世居《母校举行象征跑》
体育场是红色的。赤红色。那年月讲究拔草,不讲究种草,所以中学是红色的体育场,而不是绿色的体育场。区别于那些缩小着的耸立的绿色的,是这一片扩展着的红色。它也是我心中永不消逝的风景。
——许谋清《记忆中的母校风景》
搞好学校体育工作,聘请体育教师非常重要。养中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大批老一辈优秀的、事业心很强的体育教师的不懈努力,如王嘉种、陈昌辉、黄钟瑜、李友民、许永强等,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体育事业上,栉风沐雨,含辛茹苦,成绩斐然,深受师生爱戴,诚可为体育教师的楷模。
——江建闽
结束语
学校体育工作关乎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一生幸福,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生命在于运动,健康追求永无止境。正是有着一代代养中人上下求索、沧桑砥砺,培育了“严正勤实”的养中精神,铸就了今日养中的辉煌!
目前,规划总面积300亩,预计总投资约5亿元的新校区建设将于今年6月份全部完工,9月正式投入使用。同时,高规格、高标准建设而成的养正中学体育馆(比赛、艺术体操)、养正中学田径场(训练)和养正中学训练馆等将为晋江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体育人才。今后,学校将大力弘扬老一辈养中健儿的拼搏精神和“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积极践行“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奋勇拼搏,积极进取,再创养中体育运动事业新的辉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