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正中学“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建设总结
(2023-06-14 21:02:45)分类: 工作总结 |
养正中学“一校一品”体育特色建设总结
田径项目在我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田径项目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有较高的运动水平。尤其到了九十年代,我校田径成绩斐然,在每年晋江市级比赛中,我校均荣获团体总分前三名的佳绩,数次代表晋江参加市级组织的各类比赛,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由于成绩显著, 2009年3月被福建育厅、体育局授“福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福建省中学体育特色学校”(田径)。
随之而来的是一股田径运动热潮,一股训练精神弥满了整个校园和地区。在浓厚的田径历史底蕴下,我校决定,以田径运动的普及提高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突破点,积极开展田径运动,以此创建学校体育工作特色品牌,推动学校全面素质教育工作。
一、指导思想
我校领导深深认识到学校要发展就必须进行创新,必须努力探索符合校情的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和育人途径。经学校领导班子认真的思考和研究之后,学校决定以“课标”为指南,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的原则开发田径课程,以特色教育为突破口,形成“以学校特色为出发点的体育特色教学活动”,以此进一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体育课课堂教学模式。这些活动的开展与实施,深受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积极的参与热情和合作意识。学生喜欢田径、热爱田径、学习田径的热情应运而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的形成。
二、具体做法
1、创编一套田径校本教材,使项目落实有依据和保障。
2、宣传工作要积极:通过校园橱窗和校园网站等多种途经,对田径运动进行大力宣传和介绍,让学生了解田径运动,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介绍我国田径运动在世界体育界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3、普及:课内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利用选用教材课时加入校本教材田径内容,根据教材按学生年龄层次分年级进行普及教学。在体育教学中,我校严格按照省教育厅规定,初中年级每周上三节体育课,高中年级每周上二节体育课,并面向全体学生,在各年级大力开展田径项目的教学,尤其是每学期期初,我校均进行了一定课时量的田径项目的教学。七年级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每学期至少开设十二至十五课时,八、九年级每学期在体育与健康课中至少开设十四至十六课时,高中田径教学课时量保持在十八至二十课时。此外,各年级还利用每周的课外文体活动课时间,开展班际的田径单项教学比赛。学校还积极创造机会,落实好体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在经济、物资、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以支持,鼓励田径队员参加更多、更高级别的比赛,不断锻炼队伍。如:每年参加晋江市级各种竞赛,并组队参加福建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福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比赛,从而为提高我校体育运动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4、推广:课外充分利用大课间和体锻课时间每天由专门的体育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田径练习,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爱好,淡化技术要求,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校运动队与兴趣拓展课的训练,以达到巩固及提高的作用。
三、体育成绩突出,辐射影响大
1、“健康第一”观念深入人心,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高
在养正中学,“每天锻炼一小时”观念深入人心,体育锻炼在校园成为一种习惯。我校学生近视眼发病率逐年下降,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每年均达96%以上;学生自信乐观、积极向上,活泼阳光。
2、竞赛成绩突出
在各级各类相关体育比赛中,我校成绩突出。连续多年获得晋江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我校田径代表队参加2007、2009、2010年福建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比赛,取得优异成绩:团体总分第四名和第六名。蔡劲豪、张逸帆同学参加2014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分别获得男子撑杆跳高第四名和第七名。从2007—2014年我校共有四位学生获得一级运动员称号。
3、极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学校蓬勃发展的体育活动,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之一。从2010—2013年四年的本一上线率来看,逐年攀升。现在,学校更具活力,生源质量的明显改善,社会声誉日益提高,团结奋进蔚然成风,这离不开体育的贡献。同时,学校提出,要在在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注重内涵发展,以制度激励师生奋发向上,以内涵提升促进学校更优发展,而这也正是深化体育改革的方向。
4、社会评价高,辐射影响大
学校田径场、体育馆等各类文体场所、设施,经常向社区、企事业团体开放,不定期举行体育友谊赛,实现资源共享,推进公共服务。学校体育工作有着积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我校“阳光体育”“一校一品”体育特色等活动深获社会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