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松江广富林考古大发现:上海历史向前推进近600年

(2008-07-05 12:59:42)
标签:

爱在中国行

松江广富林考古

广富林考古发现

上海历史新发现

文化

分类: 寻找一颗星:文化与访谈

2008松江广富林考古大发现:上海历史向前推进近600年

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发掘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2008松江广富林考古大发现:上海历史向前推进近600年

松江广富林遗址出土的上海第一件青铜礼器春秋铜鼎口沿

2008松江广富林考古大发现:上海历史向前推进近600年

广富林遗址出土的陶杯

 2008松江广富林考古大发现:上海历史向前推进近600年

登陆新浪博客首页文化博文排行第七位

 

  有文字记载的上海建制历史可推到距今1200年前,即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设立的华亭县,已经包括了整个的上海、松江、嘉兴等;而再往前,东汉末年,东吴大将陆逊被封为华亭侯。而近些年对广富林遗址的考古,发掘了大量有价值的出土文物,出土的地砖很明显属于西汉时期,青铜器碎片等文物的出土更是把上海先民居住的历史推向了东周以前。

  从现已出版的几部上海史著作来看,通常认为,上海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华亭侯的出现。而在唐代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城镇,即当时的华亭县。但从广富林遗址的数次考古发现,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上海先民与中原移民共同生活的痕迹,代表黄河流域文明的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文明的良渚文化在这里交融。有专家推测,约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批今安徽北部、河南东南部的先民受水灾影响,从黄河流域一路往长江流域迁徙。他们中的一部分来到了上海松江佘山以南的广富林区域。此次发掘中发现的葬俗、城镇建筑遗存,也促使专家们提出设想:上海城镇史或可再向前推600年。
  松江广富林遗址于1959年发现,1961年试挖掘,直到8年前才开始连续挖掘。整个广富林遗址共15万平方米,近几年发掘约五六千平方米。考古专家们以近二三年对广富林遗址考古发掘为基础,在考古学界提出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广富林文化。
  “广富林”这个地名,并未见于编成于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的《云间志》,元代史志材料出现了“广富林”的名称(见于元·杨维桢《干山志》)。明代正德年间顾清编的《松江府志》在《卷之九·乡保》记载华亭县下辖的集贤乡管辖38—40三个保;在《卷之九·镇市》中,记载“广富林市,在38保”,说明正德年间,“广富林”已成“市”。到了清代,广富林已成镇。《(嘉庆)松江府志·卷二·疆域志·镇市》记载“广富林,在38保,一名皇甫林”。进入民国,广富林属青浦县陈广辰区(即陈坊桥镇、广富林镇、辰山镇)。现属松江方松街道。
  截止目前,已发现新石器时代、周、汉及宋、元时期大量遗存,包括灰坑220个、沟20条、水井15口、墓葬7座和数量众多的陶、瓷、玉、石、骨、木、漆、角器,为复原上海市古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实物材料。这是继志丹苑元代水闸获得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以来的又一项重大考古发现。
  一、广富林文化聚落形态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1.首次发现广富林文化墓葬。广富林文化是我们以1999-2005年间对松江广富林遗址考古发掘为基础,在考古学界提出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它是距今4000前由鲁豫皖地区王油坊类型南下居民为主体建立的移民文化。此次发掘首次发现广富林文化墓葬,共7座,填补了广富林文化未发现墓葬的空白。根据这些新发现的墓葬,我们对广富林文化的埋葬习俗有了一定了解。广富林文化墓葬为土坑竖穴墓,长度在2米左右,宽约0.8米,大多数墓葬没有随葬品,35号墓随葬品数量最多,已复原了9件器物。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还发现了一具特别的曲肢葬。头向不一致,有东北、东南和西等多种不同朝向,这些现象与规划严谨、葬俗统一的本地区良渚文化墓葬差异明显。广富林文化墓葬及人骨的发现为深入研究广富林文化社会结构、人种构成和食物结构等问题提供了重要材料。
  2.首次发现了广富林文化房址。野外发掘成果显示,广富林文化房址有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干栏式建筑发现了排列整齐的柱洞,原来的干栏式建筑应以木桩为房基,支撑起房屋,起到防潮、防水的功用。地面式房屋墙体为平地起建,木骨泥墙,由倒塌墙体推算,墙高在0.9米以上,居住面保存较好。
  3.在遗址北部湖边地带发现了广富林文化木构建筑,保存较好。目前已经发掘出数十根保存完好的木桩和大批陶器、动物、植物遗存。此类建筑遗存不仅在上海属首次发现,在其他地区也很少见,对复原广富林文化的村落面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4.首次发现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壳和稻米。以往,良渚文化时期的稻米已被发现许多,但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米还未发现,本次发掘出的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壳和稻米,数量较多,形态完整,是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稻作史和农业经济形态的珍贵材料。
  5.首次发现了广富林文化活动面。在发掘区域的东部中还发现广富林文化活动面,活动面是利用废弃墙体红烧土和陶片铺垫,表面平整,使用痕迹明显。在活动面的北部分布着房屋放弃堆积和生活废弃物堆积。这些密切相关的生活遗迹透露出发掘区东北部是广富林文化聚落的一个主要活动区域。
  二、发现一批重要的周代文化遗存
  本次发掘还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周代文化遗存。其中493号灰坑中出土了大量陶器、木器和十余片龟甲。此外,还发现了一座以石块垒砌的石井,这在上海地区也是首次发现。发现的一件青铜鼎残器,是上海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件青铜礼器。周代遗存分布范围广,出土器物种类多样,丰富的周代遗存表明广富林在周代已经相当繁荣。
  三、发掘出大量的古代文化遗物
  包括新石器时代、周、汉、宋元各个时期大量的陶、瓷、玉、石、骨、角、木器,用丰富的实物材料谱写出上海古代历史面貌的一个个片段。  
  上海先民如何吃住葬
  吃:稻谷与肉食
  广富林遗址发掘首次发现稻壳和稻米,专家们据此判断,上海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人工种植水稻。而同时发现的鹿角和猪骨则表明当时人已把猪和鹿当作主要肉食来源。
  住:两种住房
  广富林文化房址有干栏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种类型。干栏式建筑发现了排列整齐的柱洞,地面式房屋墙体为平地起建,木骨泥墙,由倒塌墙体推算,墙高在0.9米以上,居住面保存较好。
  葬:特别的曲肢葬
  此次发掘首次发现广富林文化墓葬,共7座,填补了广富林文化未发现墓葬的空白。广富林文化墓葬为土坑竖穴墓,长度在2米左右,宽约0.8米,大多数墓葬没有随葬品,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还发现了一具特别的曲肢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