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市场纷纷向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行“注目礼”时,基金巨额资金的自购行为,同样吸引着投资者的眼球。去年岁末至今,短短的2个多月时间里,就已有华夏、易方达、广发和大成4家大基金公司动用7亿元申购自家基金,其标的大都指向指数型基金。
此次的基金自购行为始于华夏基金,其后,包括大成基金、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等紧随。据统计,上述4家基金公司自购的8只基金中,5只为指数基金,除了易方达每只自购1.5亿元的易方达上证50、易方达沪深300和易方达深100ETF联接基金以外,还有华夏沪深300和大成中证红利两只指数基金分别被基金公司自购了5000万元。
基金自购并非什么“新闻”,而是经常发生着。最近的一次基金自购现象,发生于去年的8月份。包括华安、华宝兴业、华夏、广发、大成和汇添富在内的6家基金公司发布公告称申购了旗下基金,而上述6家基金公司自购旗下基金共计金额接近4亿元,与此次不同的是,6家基金公司申购的均为旗下偏股型基金。
此次4家大基金公司动用巨资申购自家旗下基金,显然不是一种盲目的举动,而是包含着多重意义。
首先,基金自购是一种很好的营销手段,特别是在动用巨资的情形下更是如此。基金公司作为市场的参与方,欲从中获取利益是毫无疑问的。囿于证券市场的风险,如果不是对自家基金有信心,谁也不会将巨资打“水漂”。而在另一方面,基金的自购行为,对于吸引场外投资者的申购,却可以起到明显的刺激作用。
其次,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基金公司持有自家开放式基金的期限不少于6个月。也就意味着,即使在这6个月的时间里,股市大幅调整而导致所自购的基金净值大幅下降,基金公司同样不能赎回。从这个角度讲,这四家基金公司如果不是出于对后市的看好,定然也不会拿巨资去冒险。
其三,必须注意的是,此次四家基金公司自购的大多是指数型基金。去年可谓是A股市场的“基金年”,但更堪称是“指数基金年”。从近几年来基金的发行情况看,明显呈现出几何级增长的势头。2007年发行基金61只;2008年发行基金99只;2009年发行基金118只,其中,指数基金就达到27只,超过历年指数基金发行数目的总和。
从去年基金所取得的业绩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2009年业绩统计报告显示,各种类型的主动型基金,其平均业绩最低仅1%多,最高为71.54%。而纳入统计口径的被动投资的标准指数型基金平均业绩为90.97%,远远跑赢上证指数的涨幅,其持有人可谓既赚指数又赚钱。
另外,去年8月份的基金大规模自购,是在股指出现大幅调整的背景下发生的。事实表明,这些基金都很好地抄到底了。而目前股指处于3000点左右的位置,市场风险比去年8月份要大得多,基金巨资自购,似乎亦是在向市场传递着某种信号。
此次四大基金公司的自购行为,到底是跳进了“陷阱”里,还是吃到了“馅饼”,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