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圈钱市”的“美名”由来已久,上市公司在融资或再融资时总是“狮子大开口”,但在回报投资者时却往往表现得很抠门。“重筹资轻回报”之所以成为股市场的一大“特色”,不仅有制度上的因素,更与上市公司大股东以“我”为主,漠视中小股东利益的公司治理结构分不开。
在上市公司再融资问题上,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今年同样也不例外。根据wind数据显示,从今年7月份至今,两市共有18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增发预案,欲向A股市场圈钱1708亿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目前创业板的总市值。其中,除涉及重组事宜和旨在整体上市或资产注入的增发外,超过一半的增发预案是为了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而截至11月11日,今年A股再融资金额达2245亿元,超过A股IPO融资总额1228.92亿元近一倍。截至11月12日,共有107家上市公司实施增发,其中多为定向增发,只有12家上市公司是公开增发。
其实,在上市公司的再融资潮中,原来非常“流行”的公开增发、配股已很少被上市公司所采用,取而代之的则是可转债与定向增发,而定向增发则被广泛运用,这主要是由于实施定向增发的程序简单、费用低廉、易于成行等特点。另外,实行定向增发,还可以规避现金分红方面的限制。除非上市公司近几年的回报符合相关规定,否则,就只有定向增发再融资一条路可走,上市公司对于定向增发乐此不疲的原因正在这里。
每年的股市行情,亦是上市公司融资与再融资的“行情”,融资再融资金额随着股指的涨涨跌跌而起起伏伏。市场行情向好,融资再融资就会升温,反之,则会出现下降。但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特别是巨额再融资对于市场所造成的伤害,却也不应被遗忘。
如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抛出1600亿元的再融资方案。消息一公布,股指立即作出强烈反应。当天上证指数大跌266点,跌幅超过5%。自此,股指暴跌拉开了大幕。再加上诸如浦发银行等再融资消息的传播,对市场信心给予极大的打击,股指暴跌其实已经不可避免。尽管去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股指下跌是唯一的选择,但像中国平安的巨额再融资方案的抛出,显然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今年11月24日,上证指数再次大跌。当天股指下跌115点,跌幅近3.5%,“7·29”行情被重演。特别是当天下午,与中国平安一样,中国银行千亿再融资方案传闻在市场上的流传,无疑加速了股指的下跌。尽管后来此传闻得到相关上市公司方面的澄清,但其所造成的伤害却没有消除。并且,由于这天的下跌,对市场人气、投资者信心的打击,在短期内将影响着市场的走势。
当A股市场成为上市公司的“提款机”,成为上市公司恶意“圈钱”的场所,也凸显出再融资的阴霾总是挥之不去。这与监管层对于市场的定位有关,与相关制度对于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呵护有关,与上市公司内部公司治理结构有关,与监管层对于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规范不到位有关。而在这一切的背后,中小投资者是唯一的受害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