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股指持续下跌,个股股价遭“腰斩”甚至是“膝盖”以下的不在少数。事实上,倾巢之下,安有完卵?而伴随着股指的暴跌,监管层曾在今年4月份推出了纠偏式的救市措施,更在9月18日出台了三大利好进行救市,但是,股指直探至1664点才稍作停歇。
如果没有11月初的十项扩大内需的4万亿投资计划,在境外市场一片暴跌的背景下,A股的惨境是可以想象的。毕竟此前整个市场信心面临着崩溃,而且,国内宏观面上存在着从此前的通胀演变为通缩的风险,再加上大小非解禁数量的日益增多,股市正处于内外交困的险境中。
其实,在股指下跌过程中,呼吁监管层出手救市的声音几乎就没有停止过。但4月份与9月份前后的救市措施表明,政策的威力抵挡不住股市的运行趋势。
当前对股市运行影响最大的因素包括:一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呈愈演愈烈之势,并逐渐侵入到实体经济中,境内亦不例外。中国11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大幅跌至38.8,为该指数创建以来的新低,且为连续第3个月位于50之下,显示中国制造业环境继续恶化。拉动国内经济五驾马车的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这些均表明,国内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二是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甚至是负增长几成定局,无疑会波及到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三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股改大小非与新老划断后的大小限逐步实现上市流通,对股指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压力。
对于上述的三点而言,如果说前两项不太容易控制的话,那么对大小非与大小限,则只需监管层出台相关的政策即可。但是,证监会主席尚福林12月1日在深圳召开的第七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期间曾表示,关于大非的政策都是已经明确的,不会变动。也就意味着,除了上市公司股改时的相关承诺与《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的约束之外,限制大小非与大小限新政出台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但大小非却导致市场有不堪承受之重。来自中登公司的数据表明,截止今年10月份,累计产生股改限售股4667.33亿股,累计解禁数量为1184.45亿股,累计减持数量为271.93亿股,累计减持占累计解禁的比例为22.96%。也就是说,在已经解禁的限售股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被减持,更大数量的已解禁股份将对市场形成更大的威胁。况且,在其背后还有数量堪称庞大的未解禁股份。
另一方面,股指稍一反弹,关于大小非减持的公告就不绝于耳。11月初救经济、救股市的措施公布,造就了股指的强劲反弹,但大小非减持同样强劲反弹。伴随着大宗交易,通过二级市场,大小非“跑步”套现已不再是什么新闻。12月6日,四川圣达、方大A、TCL集团、中联重科、山大华特、迪马股份、中纺投资、福日电子等八公司披露了股东减持情况,丝毫不逊色于11月中旬13家上市公司减持公告的密集“轰炸”。
大小非减持是市场必须面对的一道坎,市场也必须迈过这道坎,中间只存在以什么样的方式,或者以多大的代价问题。实际上,关于怎样妥善处理大小非问题,市场上也有不同的声音产生。如改变原来的“锁一爬二”为“爬五”甚至是“爬十”、以具体的指数点位或者是较高的价格进行限制,其中,关于设立平准基金接盘大小非的建议最为引人关注。
平准基金并非什么“新生事物”了,诸多名家学者甚至是政府相关机构在救市措施中就提出过平准基金问题。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的一份《建立股票市场稳定基金、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关于稳定股票市场的政策建议》就重点提到了设立平准基金的问题;本月初,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我国宏观政策十大取向”报告建议中,“筹建股市平准基金”成为其中的选项之一。更多市场人士呼唤设立平准基金的报道,相信投资者都有所目睹。
即使如此,以平准基金来解决大小非问题真的可能吗?
首先,设立平准基金其资金来源于哪里?财政拨款?可那是全体纳税人的钱。将全体纳税人的钱为大小非解套服务,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况且个中存在着极大的不公平。像中投一样发债筹集?但中投是一家投资公司,以盈利为目的,平准基金显然要跳出盈利的圈子,否则岂不成了股市大庄家?而且,发债的财务成本较高,但股市却并非时时需要平准基金来支撑,发债显然不合算。
其次,平准基金该接盘哪些大小非?如果仅仅只是蓝筹股,对于其他大小非不公平;如果接盘的是绩差亏损股,将有可能随着这些股票的终止上市,所投入的资金存在灰飞烟灭的风险。如此,平准基金将失去其基本的功能,还谈什么“平准”?如果是绩优与绩差大小非通吃,平准基金又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资金实力。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即使是设立股市平准基金,它也应该是整个市场的“平准基金”,而不是大小非的“平准基金”。否则,平准基金将沦为大小非的“解套工具”而已,而这却有失设立平准基金的初衷。退一步讲,既然能设立专门为大小非服务的平准基金,那么是不是也应该为那些被股市深深套牢的中小投资者设立“平准基金”而为其解套呢?如此一来,A股市场岂不是乱了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