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大牛市行情是上市公司大肆圈钱的好时机。去年股指强势上涨,个股行情此起彼伏,上市公司的首发融资与再融资同样火爆。数据显示,2007年上市公司IPO、增发以及通过公司债与分离债融资超过8400亿元,超过1990年至2004年这15年间的总和。其中,新股IPO融资超过4400亿元,以公开增发或定向增发形式再融资超过3100亿元。
大势向好时,更容易引发上市公司的融资与再融资冲动,至少成行的可能性大增。而且,上市公司还可以借助较高的股价,以图圈到更多的资金。但是熊市则大不一样了,市场人气低迷,股价阴跌不断,另外上市公司亦不愿以较低的价格首发或增发,再加上监管层出于保护市场的需要,一般都会作出某些限制或者不予审批,因此,熊市时的融资大多不被看好。
尽管如此,上市公司圈钱的欲望却几乎从没停止过,虽然说股改后大小股东的利益取向趋于“一致”了,但上市公司同样还是希望从市场上圈到更多的资金。即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某些上市公司假投资真“圈钱”的真实写照。
今年的股指持续下跌,也抑制住了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特别是在下半年,沪市7月份中国南车招股之后,再也没有大盘股发行了,深市的华昌化工9月25日挂牌后,同样没有新股上市了。但是,已经过会却没有发行的准上市公司则并不少,如中国建筑、招商证券、光大证券等,都正在等待时机IPO。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波及,再加上大小非因素的影响,导致股指的持续走低,上证指数从历史高点6124点几乎一气呵成般地跌至1664点,跌幅高达70%。而为了救经济、救股市,央行的罕见降息,高层出台的十项扩大内需,4万亿的投资方计划,极大地提振了市场的信心。自11月10日开始至17日,一波强劲的反弹行情随之而来。
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开闸。11月20日,开滦股份5612万股的公开增发,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再融资重新启动。接着,东方电气公开增发6500万股A股的网上网下发行取得成功。从其公告看,网上认购部分中签率为30%,网下申购配售比例为30%,网上和网下申购倍数均超过了3倍,其公开增发亦受到了市场的“追捧”。11月26日,招商地产公开增发不超过4.5亿股预计募资59.4亿元的方案开始实施。
股市稍有好转,除了大小非趁机“浑水摸鱼”大肆减持套现之外,上市公司以增发方式的“圈钱”行为亦拉开了大幕,这还不算那些以公司债、次级债融资的上市公司。
目前的市场,前有大小非的围追堵截,后有上市公司“狮子大开口”的“圈钱”。其实市场对于大小非的减持已不堪重负,而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圈钱”行为从中搅局,股指反弹步履沉重也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事实上,若非今年股指大幅下跌,更多上市公司的“圈钱”应该是可以想象的。去年股东大会通过的高高在上的增发价格,因为股价的缩水,或不得不下调增发价格,或干脆放弃了增发的大有人在。
无论是开滦股份11月份的首开先河也好,还是东方电气、招商地产的紧随其后也好,其增发实施之后投资者并没有什么“油水”可捞。以招商地产为例。11月25日招商地产的收盘价为13.20元,而其增发价格同样为13.20元。即使不考虑到股价下跌的其它因素,投资者参与增发,将无利可图,倒不如等待其股价下跌后从二级市场买入。况且,目前市场的趋势不明,亦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参与增发,其中的风险不言而喻。
更重要的是,熊市中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更易打击市场的信心。当上市公司都把“圈钱”当作第一要务,又怎能保障其股东的利益?当上市公司熊市中亦不忘“圈钱”时,A股“圈钱市”的帽子还要戴多久?
笔者以为,监管层在控制上市公司再融资方面,并非无能为力,个中只存在态度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