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的基金,现在也步入了尴尬的境地。
某券商基金研究中心本月20日推出的基金平均业绩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基金持股市值市场占比大幅下降。目前,基金持有市值占流通市值的比例是15%左右,占总市值的比例是5%左右。
基金持股占市值比例的下降不是没有原因的。去年股市火爆时,基金持有A股市值占流通市值最高时的比例是30%,占总市值比例是10%。一年下来,伴随着股价的下跌以及众多大小非的解禁,其持股比例也遭遇了“腰斩”。
事实上,因为有了股改,也因为曾经的非流通股逐渐获得了流通权,未来大小非将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不容置疑。也就是说,今后市场是否稳定,还需由大小非说了算,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话语权无形中将被“稀释”。
自去年股指摸高6124点以来,A股市场便迈入调整之中(确切地说,应该是暴跌)。除了整个市场充满了泡沫、估值回归等因素导致下跌之外,大小非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最重要的因素。某种程度上,其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也正因为如此,今年的4月20日晚,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以规范大小非的减持行为。尽管如此,大小非的抛售并没有减缓的迹象。相反,前期还因为出于对政策上进一步限制减持的担忧,大小非特别是小非违规减持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客观上,指导意见只有形式上的意义,而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通过二级市场与过桥减持“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大小非已经对市场造成了太大的压力。即使是基金,在大小非的抛售面前,同样是毫无招架之力。
今年上半年,基金亏损高达1.08万亿,三季度又亏损2750亿元。专家理财的后果是基民蚀财,确实是极大的讽刺。前两年基金曾经被捧上了天,正如捧得越高,摔得越惨,基金公司也正在品尝着其中的酸楚。比如,基金的理财能力遭到质疑,新基金的发行不再火爆,某些基金也打起了“游击战”等,均是生动的证明。
纵观国内证券投资基金推出以来,从最初监管层的大力扶持,到现在仍然享受着特殊待遇,基金其实还生存在温室中。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失去了来自政策层面上的特殊照顾,国内基金公司的境况将比目前要差得多。况且,基金提取的管理费不管市场行情如何,都呈现出旱涝保收的特性来。
从长远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还将获得更大的发展。并且,其规模也将扩大,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在于,数量庞大的存量大小非以及今后新股不断发行所产生的增量大小非,其数量巨大。而且,像前两年股指从998点一气呵成般的涨至6124点,并且是在短期内完成的爆发式行情,今后或许很难再现。也就意味着,基金今后的发展,除了受制于政策面外,还将与行情紧密挂钩。因此,今后基金规模的扩张,将无法再现前两年大牛市行情时的辉煌。
即使如此,基金作为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当然仍然会对市场产生影响。只不过,其影响力不如从前罢了。
基金让出主导权是市场发展的必然。随着众多大小非的解禁,整个市场估值重心的下移已经变成了现实。全流通背景下,A股市场的估值将逐步实现与境外市场的接轨,这无疑是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因此,我们对于基金让出主导权,应该持一定的欢迎态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