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最大的新闻莫过于全球七大央行的联手降息。
昨天,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英格兰银行以及加拿大、瑞士和瑞典等国的央行均宣布将基准利率降低0.5个百分点。国内方面,央行决定: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从10月15日起,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另外,国务院决定从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以往央行欲采取相关措施,一般都要等此前一个月的经济数据出台后才开始,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而截止目前,9月份的经济数据尚未公布,央行就果断出手,这多少有点显得不同寻常。
毫无疑问,此次全球七大央行的联手,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次债危机的愈演愈烈,已让欧美各国有不堪承受之重。而次债危机也毫无例外地影响到了国内经济。再加上此前的货币紧缩政策,诸多中小企业被波及。并且,受全球经济的整体影响,国内面临着从通胀迈向通缩的风险。此时央行的紧急出手,“保增长”的意图不言而喻。
今年的A股市场一片萧条。股指持续下跌,期间尽管有4月份的纠偏式救市举措,但由于没有后续措施出台,4月份的救市早就被股指的下跌所湮没。并且,在众多因素的打压下,沪指曾下探到了1802点的近年最低点。
货币政策对于股市的影响,在历次股市的走势中几乎都得到了反映。央行此次降低利率,到底对股市影响几何?业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但是,如果仅仅从一个点上来看问题,笔者以为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嫌。
9月18日的三大利好,曾导致股指出现短暂的“井喷”。事实上,市场对于监管层是否还会有后续利好出台,是存有一定的疑问的。毕竟,今年4月份救市后,股指同样是新低不断,尽管市场一直在呼吁监管层出面救市,但直到9月中旬才有回音。
其实,若非次债危机的愈演愈烈,若非股指跌破2000点,并且1800点也面临着不保,或许A股的“市场化”之路仍在进行。但是,当股市的负面效应逐渐波及到实体经济,当证券市场的相关功能被严重扭曲时,监管层的及时出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继三大利好之后,松绑大股东的增持行为,启动融资融券试点,应该看作监管层继续救市的努力。市场上有观点认为,即使是松绑了大股东的增持期限,但其对市场的作用相当有限,因为会增持的上市公司并非大多数。但不要忘了,央企的增持所产生的巨大威力。首先是,央企的增持代表了监管层的意向,其次央企基本上都是市场的“巨无霸”,这些权重股的稳定,有利于股指的稳定,也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另外,对于启动融资融券试点,更多的观点认为这只是一个中性的政策,无所谓利好与利空。但即使如此,透过监管层在境外市场大跌后出台的措施,凸显出其救市的决心与信心,笔者以为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如果孤立地看待监管层的此次救市,将每次的措施都割裂开来,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同样,降低利率,对于目前国内经济基本面状况的影响,各种观点几乎是针锋相对。反映在股市上,也是毁誉不一。认为是利好者有之,解读为利空者亦大有人在。如何理性看待降低利率的效应,笔者以为还需辩证地来分析。
降低利率,至少表明宏观调控风向发生了改变,因为在此前的9月15央行曾不对称地下调了两率。而且,业内普遍预计,国内有可能步入降息周期。这对于国内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也有利于提振企业的信心。
更为重要的,三大利好、松绑大股东增持、启动融资融券试点,再加上此次的降低利率,这些鱼贯而出的利好的累积效应将日益体现出来。央行的降低利率是为了保经济增长,在其背后,其实也是在维护市场稳定。因此,央行降低利率的作用,不能片面孤立地理解。至少其对于股市来讲,影响是正面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