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的三大利好救市,沪指从1802点直奔9月25日的2333点,短期涨幅近30%。与4月份的纠偏式救市相比,其力度显然要大得多。
与4月份那次零打碎敲不同的是,此次的救市,无论是其涉及面,还是对市场的影响程度都不可同日而语。今年4月20日,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以规范大小非的减持行为;4月23日,则是降低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其时“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的情形,早就被股指的持续下跌所湮没。而此次救市则是印花税单边征收、汇金公司宣布增持中工建三大行股票以及国资委明确表态支持央企的增持行为,毫无疑问是一剂“猛药”。
更为重要的是,因面临着三季报披露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受到限制,监管层及时地对大股东的增持进行了松绑,并且,在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宣布启动融资融券试点工作。
融资融券试点工作的启动,或许受全球资本市场特别是美国股市下跌的影响。虽然美国政府的85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获得其参众两院的通过,但其股市却并没有买帐。并且,暴跌仍然在进行当中。但另一方面,市场对于融资融券期盼已久,作为三大利好之后的几张救市牌之一,面对着内外市场的困境,推出融资融券的举措,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尽管如此,A股市场却表现冷淡。由于国庆期间境外市场大跌,A股却更像“跟屁虫”。10月6日,在市场认为会产生红十月的10月份第一个交易日,沪指大跌120点,跌幅超过5%,与全球的暴跌产生了“共振”。
作为还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的A股市场,如此地“响应”境外股市,确实有点匪夷所思。今年上半年,虽然有次债危机的因素,但A股市场却比美国股市的跌幅大得多,也导致其从前两年的全球最牛步入了最熊的尴尬境地。发生了次债危机的美国股市,竟然表现比A股还要好,那为什么那时A股又没有跟随美股的走势呢?
说到底,还在于市场本身。因为有了大小非抛售的巨大压力,也因为上半年CPI居高不下,还因为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等等等等,造成了A股的暴跌,导致了A股的“一泻千里”,而这却是损失十数亿市值的代价换来的。
如果说今年4月份的救市,因为监管层没有后续措施而夭折的话,那么此次则截然不同了。松绑大股东的增持,融资融券试点的启动,至少表明了监管层救市的信心与决心。在“政策市”还没有从根本上脱离A股市场的今天,笔者以为这点显得尤为重要。
就在周一,道指盘中跌破万点大关,为近四年来所罕见;亚太股市同样是一片狼藉,而华尔街风暴亦波及欧洲,其中,俄罗斯股市重挫19.1%,不得不盘中临时停止交易,法国股指暴跌9.04%,英国跌幅7.3%,德国下跌7.07%。在全球主要股市大幅暴跌的背景下,A股能否独善其身,此次救市的努力是否会付诸东流,每一位市场参与者不得不引起高度的警惕。
必须注意的是,此次的救市举措,是在股指从高点暴跌70%,沪深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跌至15倍以下才出台的。市盈率与成熟市场的接轨,亦标志着诸多上市公司已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尽管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放缓,但如果从长远考虑,长线资金的建仓迎来了时机。况且,从监管层密集出台措施看,救市的步伐不会就此结束。有了来自政策上的“做多”,A股救市是否会昙花一现,相信已不需要笔者来回答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