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09《成都商报》
美国次债危机愈演愈烈,雷曼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收购,华尔街五大投行无一不被波及。尽管美国政府费尽周折得以让救市方案通过,但其股市并未投桃报李。相反,却以更大的下跌来回应。四年之后,道指再次收于万点之下,而华尔街风暴亦空降欧洲。本周一,欧洲主要股市出现暴跌,跌幅均超过7%,俄罗斯股市更是盘中暂停交易,而亚太股市同样是一片狼藉。
次债危机发生后,救市成为其中的主旋律,欧美及日本央行纷纷行动起来,但至少在目前看来,成效还不显著。作为全球资本市场之一的A股市场,同样受到了次债危机的影响。
客观上,具有“风向标”之称的沪指始于去年10月份的调整,有市场自身的因素,也与次债危机的发生不无关系,尽管A股受到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而此次次债危机的蔓延,毫无疑问A股亦被其闪了一下“腰”。
9月18日三大利好救市,股市出现短暂的“井喷”。为了巩固救市成果,监管层及时松绑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的时间限制。国庆长假期间,针对境外市场的大跌,中国证监会宣布启动融资融券试点工作。这个被市场解读监管层救市的一张牌,被10月份首个交易日的补跌所消融。
次债危机的后遗症,国内民众感悟最深的恐怕还是体现在股市上,毕竟如今的开户人数与规模已今非昔比。并且,由于虚拟经济的持续低迷,将无可避免地影响到实体经济上。股票估值的扭曲,上市公司再融资步入困境,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已经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迫使监管层必须出手了。
应该说,从三大利好的出台,到松绑大股东的增持,再到融资融券启动试点,监管层救市的信心与决心暴露无遗,这也与今年4月份的那次纠偏式的救市截然不同。而且,无论目前股指所处的点位,还是从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来讲,均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次救市后市场的反应,决非此前的简单重演。
当市场还在猜测监管层手中还剩下几张救市牌时,或许更应该注重诸多利好的累积效应。本质上,A股市场还没有脱离“政策市”的桎梏,而政策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去年的印花税上调,曾导致疯狂投机者损失惨重;暂停新基金的发行,也促使股指攀上历史高点之后踏上了回归之路等等,这些都是最好的印证。
经历了暴跌的洗礼之后,A股是继续沉沦,还是在涅槃后获取新生,市场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次债危机的负面效应最终会过去,A股与之形成共振的频率也会越来越低,直至会消失于无形。A股被次债危机闪了一下“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救市已取得初步成果之后,没有后续的利好政策来支撑;更为可怕的是,在监管层密集救市的背景下,市场的信心不能真正地树立起来。
http://news.cdqss.com/html/2008-10/09/content_100603.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