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利好”出台,股市随即以“井喷”作出强烈的反应。
上周五的全线涨停,能否真正拉开股市反转的大幕还有待观察。但不容忽视的是,此次的救市举措,无论是在涉及面上,还是在影响力上,都比今年四月份的规范大小非减持与降低印花税等纠偏式的救市,其力度与深度都要大得多。不仅体现在是多个部门的联合行动,更释放出高层维护市场稳定的决心。
面对这样的“井喷”行情,踏空者自然追悔莫及,而成功抄底者则在享受着“抬轿”的乐趣。毫无疑问,保险资金的成功抄底,让基金等其它机构投资者相形见绌。
来自上证所TopView的数据显示,在9月10日至17日五个交易日期间,基金、QFII两大主力处于谨慎偏空态势,而保险资金则放量加速净买入。尽管期间基金买卖频繁,但空头基金资金净卖力度远强于多头基金建仓意愿。进一步分析,基金在此期间净买入量集中在运输与能源板块,大量抛售的主要是银行类股票,保险资金则大举进入银行股。而“三大利好”的着眼点,显然更偏重于银行类股票,这从上周五与本周银行股的走势上得到了印证。因此,与保险资金相比,基金在资金进出时机的选择与选股上均处于双输的尴尬境地。
事实上,基金看错大势已不是什么新闻。去年5000点之上时的高举高打,造就了市场巨大的泡沫,也为后来的大幅调整埋下了伏笔;今年3500点之下却拼命砸盘,最终导致基金从去年的盈利1.2万亿到今年上半年巨亏1.08万亿的“华丽”转身。今年4月份印花税下调前的8个交易日,基金大肆做空,净卖出额高达259.70亿元,只有QFII大胆净买入39.41亿元,再次抄底成功。
如果将时间往前推,股改后的牛市千点大底被QFII成功抄得,基金在随后只不过成了别人的“轿夫”而已。在股指攀上6124点及其后的下跌过程中,保险资金、社保基金都在高位锁定了利润,相反,却只有基金在死扛。因此,基金屡次与市场“对着干”,笔者以为更与其投资理念与操作风格不无关系。
而且,手握重金的基金并非如监管层所愿成为市场的一支稳定力量。其“大散户”式的投资模式,在牛市行情时助涨,在熊市时却助跌。试想:如此的机构投资者,又怎能做好“代人理财”的角色?
以深耕精研著称的基金,让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失望。并且,基金公司只为自身利益追求规模膨胀的扭曲心态,注定了其角色的定位。上半年基民巨亏,基金公司仍然提取了高达188亿元的管理费,盈利颇丰。相互比较一下,基金的“理财”能力当然会受到市场的质疑。
基金虽然高举着价值投资的大旗,行的却是趋势投资之实,这也就决定了基金不可能像QFII、保险资金那样能够抄到市场的底部;决定了在行情转好时基金会“拼命骑马”,调整中则是夺路而逃;同样决定了基金在与QFII、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的博弈中,常常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今年3月份,在落实《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公平交易制度指导意见》的相关会议上,中国证监会负责人就要求基金应该坚持长期投资理念、价值投资理念,不搞趋势投资。但至少在目前看来,国内基金离这一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QFII、保险资金先后成功抄底,而基金却经常错估了形势,值得基金公司深刻反思。基金在提取高额管理费的同时,为基民们理好财,真正为投资者带来财产性收入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