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0《每日经济新闻》
近期,关于救市的呼声再次在市场上响起。
客观地说,股指的持续下跌,市场已不堪重负。前几年的大熊市,历经四年其跌幅达到56%,而今年短短的九个月时间,截止9月9日,跌幅已经高达59.81%。如果从去年10月份的高点算起,则不到一年的时间,股指暴跌65.47%。因此,无论是股指跌幅的惨烈程度,还是对市场的杀伤力,此次的暴跌毫无疑问都是A股历史上所罕见的。
规范大小非的减持与降低印花税政策,犹如一场游戏一场梦,仅仅掀起小小的波澜,过后的大幅下跌表明,纠偏式的救市达不到任何的目的。人民日报、新华社的文章力挺,以及来自发改委、国资委的维稳,更多地被解读为“只听雷声响,不见雨点来”。当然,没有丝毫举措的空谈,已经吸引不了投资者的入市热情。毕竟,如今的股市早就不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市场了。
其实,这不是市场没有作出反应,而是投资者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风雨雨,经历过太多的涨涨跌跌与起起落落,言论维稳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从中亦折射出市场的一大进步。
当持续的下跌成为市场的主旋律,当来自主流媒体的力挺也不能发酵,也该是监管层出台切实可行的措施救市的时候了。退一步讲,如果在奥运之前,真正的救市措施能够出台,或许“牛熊分界线”2245点就不会轻而易举地被洞穿;同样,投资者的信心或许不至于低迷到目前的程度;而基金经理或许也不会发出“崩盘”的感叹了。
但这一切还是发生了,在不知不觉中。市场感到无奈,投资者感到无助,监管似乎也感到了无力。但在目前的特殊时期,救市决非是什么伪命题,相反却是股市的真切需要。任何以“市场化”的名义来搪塞救市的想法,本质上都是不救市的“翻版”。
事实上,休说是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的A股市场在特殊时期需要救市,即使是成熟市场的美国股市,不也是同样常常高举着“政策”的大旗,常常以“有形之手”干预市场吗?9月7日,美国财长保尔森最终宣布,政府将接管美国最大的两家抵押贷款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其救市的步伐再次迈开,本周一,道琼斯大涨239点。在股指大涨的背后,其实体现出其投资者入市信心的恢复。
不仅仅是美国股市,全球多个资本市场都在纷纷行动。如越南政府的救市无所不用,涨跌幅限制、进口限制、物价控制、舆论影响等鱼贯而出;巴基斯坦政府救市更是出“怪招”,以扩大涨停板与缩小跌停板幅度的方式,只准涨不准跌;欧洲多个国家则以注资的方式,来应对次债危机的影响。偏偏只有今年全球表现最差的A股市场,仍然陷在以治市来救市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日前,前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就认为,在新兴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往往同时扮演市场监管者和推动者的双重角色,针对市场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实际出发,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是必要的,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诚哉斯言!监管层救市是其职责,不救市并不意味着A股实现了“市场化”,也不意味着能够脱离“政策市”的桎梏。
拯救股市,监管层该出手时就出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http://www.nbd.com.cn/_NewShow.aspx?D_ID=12360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