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的股市,暴跌的背后是无奈。大小非问题成为悬在市场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尽管监管层的相关人士一直都认为大小非的减持并不猛烈,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至少,众多大小非的无序抛售,已在投资者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这点不容置疑。
如何妥善地解决好大小非问题,确实需要智慧。今年4月份,中国证监会颁布了规范大小非减持的指导意见,但大宗交易系统却成为大小非过桥减持的曲线通道,8月21日颁布的相关数据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诠释。
目前关于大小非的出路问题,除了监管层所倡导的大宗交易系统之外,“二次发售”亦被提了出来,另外向大小非征收暴利税也早就有人提出。其实,所谓的“二次发售”,本质上是大宗交易的“变形”而已,已解禁的股份进入市场流通谁也无法阻拦,其也仅仅只能起到“减震”的作用;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的大小非,其通过二级市场流通,与二级市场的持股者相比,本身就处在进可攻退可守的位置。实际上,大小非虽然获得了流通权,但解禁后直接进入市场,个中的不公平不言而喻,否则,就无法解释股指跌幅高达60%,仍然无法抑制大小非的抛售冲动。征收暴利税的建议显然不错,但若真的实施,显然也决非易事,毕竟其中涉及到诸多集团的利益。
解决了大小非问题,其实就解决了目前股市极度疲弱的问题。客观上,目前股市的疲软,是由供求矛盾的失衡引起的,也因之导致市场信心逐渐丧失。前期监管层及方方面面的维稳,主要是在维护投资者的信心。只不过,我们听到更多的是雷声而没有看到雨点,这也为市场所诟病。尽管如此,证监会维稳的步伐并没有停歇。
《关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第六十三条的决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与其说证监会出台此规定是为了完善制度建设,倒不如说是为了维稳更加确切。而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了《上市公司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增持股份行为指引》之后,上市公司大股东即可动手增持了。
大股东增持股份将为市场翻开新的一页。如果大股东发生增持行为,其积极意义自不待言:一方面说明大股东认可了股价目前的估值水平,产业资本的出手有利于提升投资者的信心;另一方面大股东的增持行为亦有利于抵消作为财务投资者的小非减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是,如果大股东的增持过程中包含着某种自私的目的,或者说是为了再融资的需要,此种变了调的增持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沪深交易所的《指引》刚刚实施,沪市的有研硅股与深市的新兴铸管分别成为两市的首吃“螃蟹”者。但与有研硅股不同的是,新兴铸管的增持行为,存在为其再融资作铺垫的嫌疑。
今年5月,新兴铸管董事会通过了拟公开发行A股的议案,拟发行不超过3亿A股,募集资金将投向4个项目,而需要投资的金额高达30.3639亿元,按照3亿股计算,增发价需要达到10元以上才能满足需求。但该方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后,新兴铸管的股价随着股市的下跌而下跌。即使上周五新兴铸管的控股股东新兴铸管集团投入4300万元的巨资买入770万股之后,新兴铸管的股价也不到6元,离其满足再融资需求的价格还相当遥远。
如果新兴铸管的股价不能在10元以上站稳,即使其公开发行得已成功,其资金需求将留下巨大的“缺口”。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新兴铸管的控股股东不惜采取增持股份的方式,意图达到“粮票换鸡”的效果。
证监会为了规范与稳定市场才出台增持的相关决定,没想到却被上市公司钻了空子。无形中,新兴铸管的增持行为已经变了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增持股份应该给予肯定与支持,但如果都向新兴铸管这样隐藏着目的,还能得到市场的认同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