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没有比今年以来的市场更令投资者失望的了。
从6124点到8月19日的2284.59点,具有“风向标”之指的上证指数跌幅高达63%,早就超出了自2001年6月开始的那轮长达四年的大熊市。并且,此次暴跌的时间短,杀伤力强,对于市场信心的打击极大。
涨涨跌跌是市场的运行规律,没什么大惊小怪的。问题在于,A股市场短期内的暴跌,却让投资者有不堪承受之重,事实上,整个市场亦不堪承受。毕竟其代价太大,也太沉重。而且,整个市场付出的,决非仅仅只是市值缩水与投资者信心丧失的代价。包括证券市场三大功能的萎缩,市场的长远发展等,无疑均受到了影响。
毫无疑问,维稳已成今年市场的主旋律。自中国平安引爆“融资门”后,中国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态将严格审核上市公司再融资申请开始,A股市场的维稳工作就已经展开了。只不过,股市在高调维稳态势下,并没有取得什么效果。
当股市濒临3000点时,规范“大小非”的减持行为,以及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等鱼贯而出,但3000点的“政策底”终究没有演绎为“市场底”,直至股指探低2566点才告一段落。尽管如此,2566点仍然没有成为真正的底部,在跌破了2300点之后,2001年的2245点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应该说,近期的维稳态势是A股市场诞生以来所罕见的。作为市场监管者的中国证监会自不必说,新华社多次密集地评论股市,人民日报亦罕见地以整牌篇幅力挺股市,这些主流媒体其实是在向市场发出某种信号,然而,市场就是不领情。而发改委、国资委亦加入维稳阵营,至少从侧面说明,目前市场所存在的问题是多么的严重。
有业内人士戏言,监管层一维稳,市场就“发笑”。的确,股市似乎走进了越维稳越不稳定的怪圈。奥运前的高调维稳,撒下的是“一地鸡毛”。奥运开幕当天股指大跌4.47%,8月11日再次大跌5.21%,两个交易日,股指跌幅达10%,许多个股的下跌更是远远不止如此。上周五,中国证监会再次对当前市场的热点问题予以“关注”,其背后的意图不言而喻。但本周一,沪指即以大跌130点回应。
股市很无奈,投资者也很无助。什么点位才真的是底?什么时候才探到底部?已成市场的一大谜团,目前的市场正处于进无力退亦忧的尴尬境地。
实际上,监管层一方面在“积极”维稳,另一方面却又放行大盘股的发行与上市。表面上看,中国南车的发行与上市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但监管层试探市场承受力的图谋却也跃然其中。试想,在市场需要提升信心的关键时刻,经中国南车一搅局,这“稳定”两字又从何谈起?
奥运开幕后的频频大跌,导致市场再次呼吁平准基金的声音又起。客观上,平准基金或许可以救股市于一时,但平准基金却不可能频繁地干预市场,这也与A股市场化的大方向不符,尽管A股离真正的市场化还相当的遥远。
除了规范“大小非”的减持行为以及降低印花税之外,我们听到的只有空谈式的维稳,而不见丝毫的实质性的行动。因此,所谓的维稳,也就是打打雷,不下雨。而市场也从最初的期待中,逐渐从希望到失望再到最后的绝望,股指的持续暴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股市维稳,重在行动与切实可行的举措,而不需要那些花拳绣腿般的空谈。但来自监管层表现,却给市场其在维稳方面已经黔驴技穷的感觉。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笔者以为,非也!
A股市场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是利益分配机制的失衡,是市场不公平现象的大量存在。“大小非”为什么会成为股指暴跌的罪魁祸首?因为其套现的过程,本质上是二级市场投资者向其持有者进行利益输送的过程,并且其数量庞大,让市场不堪重负。其它的诸如新股发行中的不公平,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问题等,都凸显出此种不公平的存在。因此,在市场维稳方面,监管层并非不能作为,关键在于其是否真的能够下决心来解决市场的不公平。毕竟,只有一个公平的环境,才能真的达到提升投资者信心的目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