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中铭
曹中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8,417
  • 关注人气:8,8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暴跌时实行“市场化”  大涨则是“政策市”

(2008-07-24 07:11:25)
标签:

爱在中国行

财经

理财

a股市场

印花税

股票

    包括监管层在内,市场各方都希望股市能够保持稳定。即使会出现波动,也希望只是正常范围内的波动。

 

    但年轻的A股市场则不然,暴涨暴跌几乎成为了常态。中国证监会当初推出证券投资基金的目的,亦有通过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稳定市场,防止其大起大落的意图。然而事实证明,基金并非是维护市场稳定的力量,其涨时助涨跌时助跌的“劣根性”在股改启动后的行情中暴露无遗。

 

    近几年监管层一直在大力推进市场化的进程,如新股发行时实行询价制,有时亦根据市场的状况确定融资的节奏等。但毫无疑问的是,所谓的“市场化”,其实只是“伪市场化”而已,A股市场“政策市”的本质没有丝毫改变的迹象。

 

    7000万投资者超过万亿市值的代价换来了股改,而后迎来了两年多的大牛市行情。牛市无疑是投资者所向往的,但是,“市场化”进程中的“政策市”阴霾却仍然挥之不去。当前的现实则是,在股指出现暴涨时行政大棒不时挥舞,面对暴跌却不闻不问,任其“市场化”地发展。

 

    去年低价股、题材股可谓鸡犬升天,市场投机的疯狂让掌控了话语权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遭遇到了集体郁闷。其实,对于其时低价股、题材股的暴炒问题,监管层所要做的只是严格地进行监管而已。如果其中涉嫌操纵股价与内幕交易等违规行为,大可以进行严厉的处罚,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即可,根本没有必要采用上调印花税这一极端措施来打击投机现象。然而,不幸的是,监管层却采用了“粗放式”的监管方式,硬是导致中小投资者产生了巨大的损失。

 

    运用行政资源打压市场,此前已是层出不穷,A股市场亦并没有因为“市场化”而杜绝。并且,在上调印花税之后,在去年9月份证监会再次祭起行政干预的“法宝”,以暂停新基金发行的方式导致市场资金的“断供”,也导致了调整的早日到来。事实上,即便不暂停新基金的发行,鉴于其时的高估值水平,A股调整是迟早的事。但是,监管层却采取了行政化的方式,也使A股市场的“政策市”更加名副其实。

 

    股市暴涨隐藏着极大的风险,暴跌同样如是。如果说监管层在股市暴涨时运用行政手段抑市是为了降低

风险的话,那么,如果出现非理性暴跌,亦应该采取行政手段降低市场风险。可是,对于市场的非理性暴跌,我们看到的却是“市场化”。

 

    四年多的大熊市,股指下跌幅度不过55%,可自去年上摸6124点以来,短短的八个股时间,上证指数就下跌了58%。这无疑是一场股灾,也意味着A股市场事实上已出现了崩盘。尽管如此,我们并没有看到监管层为了维护市场稳定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其实,规范大小非的减持行为与降低印花税只不过是一种纠偏式的救市举措,其结果当然不可能理想。此后,面对着今年的新低不断,监管层显然是“黔驴技穷”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措施,有的仅仅只是空谈式的维稳言论。

 

    新华社再一次发来了“通讯”,人民日报也罕见地以整版篇幅大谈维稳,监管层的相关人员亦是纷纷发表谈话。有用吗?在投资者日趋理性的今天,这些只存在形式主义的空谈与频吹暖风,定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境外相关国家及其政府对于其暴跌的证券市场纷纷出手施援,只有我们仍然处于被动之中,市场仍然在暴跌的“市场化”进程中。投资者有时真的感到很纳闷:这证券市场到底是谁的市场?“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为什么常常会变成一句空话?进一步讲,我们的市场到底要保护谁的利益呢?

 

    暴跌之后,近期关于制度治市的议论多了起来。确实,要消除“政策市”的阴霾,真正实现A股的“市场化”,健全与完善国内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才是问题的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