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成熟市场接轨,已被我们喊了许多年。客观地说,A股真的要接轨的话,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作为一个“新兴加转轨”型的市场,国内证券市场无论是在基础性制度建设、市场运行机制、法治环境、投资者整体素质等方面,与成熟市场相比,均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但这并不等于说,A股市场在个别方面不能率先接轨。在四年多的大熊市期间,以香港H股市场为参照,亦有为数不少的A股与其H股出现价格倒挂现象,如其时的中兴通讯等。在A股价格整体高出H股价格一大截的背景下,A股H股价格倒挂确实形成了市场上一道的“风景”。
股改之后的大牛市行情,随着股指的不断攀升,股价泡沫也越吹越大。6000点之上两市的平均市盈率最高时曾超过70倍,已经刷新了2001年2245点时的纪录。泡沫被吹大后,定然存在价值回归的过程。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席勒所言,凡是一个经历过泡沫的股市,在出现市场纠正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反向泡沫。而在股指上摸6124点之后,亦预示着挤泡沫过程的开始。
挤泡沫的代价无疑是巨大的,股指跌幅高达58%,今年以来出现近15万亿的市值缩水,个股股价也是跌得面目全非。特别是号称市场“三驾马车”之一的金融股,股价更是与H股实现了真正的接轨。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收盘,由6只银行股、2家保险股组成的“A+H”股金融板块绝大多数已实现股价接轨。8只金融股中,4只股票A股股价低于H股,2只股价极为接近。其中,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这两大保险股的A股股价曾高出H股股价一倍多,在其顺利实现接轨后已风光不再,而招商银行“A+H”股股价倒挂则最为严重。
在经历了暴跌的“洗礼”之后,整个市场的股价大幅“贬值”,估值更趋合理,也具备了一定的投资价值,而沪深300的平均市盈率甚至还低于美国标准普尔500,国内市场金融股股价与H股的接轨就是在此种情形下发生的。
问题在于,作为“A+H”股上市公司,其股价到底应该谁跟谁接轨?进一步讲,在A股与H股两个市场中,谁跟谁接轨才更能体现出上市公司的合理估值?
目前我们所说的股价接轨,基本上都是以香港H股为参照。同一家上市公司,在A股与H股两个不同的市场中存在不同的估值,绝大多数情况下,A股股价明显高出H股,只有出现大熊市或暴跌时,少数A股股价才会低于其H股。
不容回避的是,H股市场中容纳着更多的国际资金,亦有诸多国际著名的大投行混迹于其中。这些国际大投行以其巨大的市场影响力以及巨额资金,几乎左右着H股的走向。从某种意义上说,H股的定价权被境外资金所控制。如果我们生硬地在股价方面与H股市场接轨,毫无疑问,A股市场将丧失自身的定价权。
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A股市场虽然还没有大范围地对外开放,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积累,目前已步入全球资本市场的前列,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样的事实也意味着,A股市场必须拥有自己的定价权,而不是总被H股市场牵着鼻子走。况且,近几年来,国内GDP保持着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高速发展的宏观经济要求A股能有更高的估值,也能支撑这种较高的估值水平。
当然,A股市场需要在制度建设等方面与成熟市场接轨,但在股价的定价权方面,却不能失手于人,不能总是拿H股市场来说事,否则,A股市场将无形中变成了H股市场的“影子”市场,而这恐怕并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