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大小非通过二级市场直接套现,或通过大宗交易系统曲线夺路而逃,有的却在进行反向操作,逆势增持本公司的股票。一进一出之间,凸显出其对于上市公司本身的态度。
今年以来股指产生暴跌,股价“打折”甩卖。但对于众多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的大小非来讲,即使目前的股价已是跌得面目全非,中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收益。因此才有了大小非的套现冲动,也才有了大小非被市场认为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尽管如此,还是有“另类”的上市公司出现。这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不是趁机减持,相反却是增持。此举确实犹如一道优美的风景线,也给市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宁波华翔第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周晓峰自二级市场买入500万股,累计投入巨资6155万元;久联发展第一大股东久联集团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共增持公司流通股10万股;还有荣盛发展第三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耿建明通过深交所交易系统增持公司股份7.6万股等。
股价遭遇暴挫时大股东增持股份,这几家上市公司并非是首吃“螃蟹”者。“股权分置改革第一股”三一重工股改完成后,由于其时股指仍处于下跌态势中,加上市场对于股改存在恐惧感,三一重工为了避免其股价产生非理性波动,以维护投资者利益,在股改实施日就宣布,拟投入资金不超过2亿元人民币,增持规模不超过其总股本5%的股份。实际上,随着后来大牛市行情的启动与向纵深发展,其增持的股份获得了高达数亿元的不菲收益。
毫无疑问,三一重工的增持行为不在于增持本身,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其投资者的信心。上市公司大股东愿意自掏腰包,至少表明其对于股价的不认同,更表明其对于企业的一种自信。退一步讲,即使A股市场没有前两年的火爆行情,以三一重工的发展前景,其增持部分获取收益当不成什么疑问,仅仅只存在获利多少的问题而已。
今年大小非的纷纷抛售,有市场出现暴跌的因素,有大小非获利了结的因素,笔者以为,关键在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博弈中没有产生趋同感,拧不成一股绳,结果最终以产业资本的步步进逼而获胜。在这一过程中,产业资本掌握着估值的定价权,而金融资本则成为不幸的买单方。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估值产生泡沫所要付出的代价,实则是整个市场在为曾经的“非理性繁荣”付出代价,只是这个代价太大。
股价的持续下跌,两大博弈的资本之间必然会产生一个“结合点”,也就是产业资本认同其估值的合理性,市场才会重新产生吸引力。或许大股东增持股份有保持控制权的考量在内,但另一方面,其估值是否合理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大股东增持股份,一来增强了大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力,二来也可以提升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信心,更主要的则是体现出产业资本对于其估值的认同度。其实,这也与股指经过大幅暴跌后,整个市场的估值水平重新回归理性,上市公司股价日趋投资价值的事实相吻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