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大小非减持是当前影响市场行情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今年以来,沪深股市大幅下挫,有美国次债危机对于投资者心理层面的影响,有中国平安等巨额再融资所产生的负作用,当然更有大小纷纷夺路而逃的因素。事实上,面对数量庞大的大小非,以目前市场的状况,显然已经无法彻底消化。
正是由于大小非的无序抛售,股指才出现随波逐流的尴尬局面,并且,在巨大的下跌惯性作用下,整个市场已陷入十分低迷的态势。投资者没有了信心,无论基民还是股民的开户数都大幅“缩量”,曾经火爆的新基金发行也是门可罗雀。而且,即使是在中国证监会大量“批发”新基金的背景下,股指同样欲振乏力。甚至于前不久某新基金的发行,其份额竟然只有可怜的2.48亿份。这些铁的事实说明,目前的市场是何等的疲软。
当降低印花税的效果也仅仅只在市场上掀起小小的波澜,当整个市场步入了迷茫的境地,当股指的走向似乎也摸不着北的时候,任何股市的利好政策也抵挡不住大小非大量抛售的致命一击。
4月20日晚,中国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其中规定,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
《指导意见》的出台,不仅是及时的,更是非常必要的,其对规范大小非的减持所起的作用不容抹杀。有资料显示,从4月20日至5月20日,沪深交易所A股大宗交易累计多达80余起,其中上证所42起,深交所35起。而今年1月至4月20日之前的近4个月时间里,上证所A股大宗交易合计也只有30起,深交所A股大宗交易则只有12起。可以想象的是,如果不是有了《指导意见》,其中不少的股份将通过二级市场套现,并会对市场造成极大的资金压力。
尽管如此,大小非的减持行为亦无法真正进入规范。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虽然大小非每月通过二级市场直接减持的比例受到了限制,但是其中亦可能存在过桥减持的现象,这方面已经有不少的传闻。如果大小非真的通过此种方式,以目前的相关制度,监管层将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也就是说,真的到了此种情形发生,规范大小非的减持将是有名无实,《指导意见》将起不到多大的效果。
也正是因为如此,日前,上交所发布了《大宗交易系统专场业务办理指南(试行)》。该《指南》重在大小非减持方面的信息披露及违规行为的处理上。深交所亦推出了大小非解限减持“瞭望台”,重点亦在信息披露方面。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一周内上市公司股东解除限售的总体情况,包括上市公司名称、股东名称、解限总股数及占总股本的比例等内容;二是一周内已解限的持有限售存量股份占总股本1%以上股东的解限情况及其托管的会员名称;三是根据上市公司或股东所刊登的减持公告,披露一周内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5%以上的股东减持达1%披露的情况。
进一步完善大小非减持的信息披露,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无论是上交所的《指南》,还是深交所的“瞭望台”制度,都存在“事后诸葛亮”的嫌疑。大小非抛售减持的不确定性仍然挥之不去,亦即其在市场上造成的不确定性仍然无法避免。
因此,对于大小非减持的信息披露工作,有必要从事后披露跨越到事前披露,以增加其透明度。无论是股改产生的大小非,还是全流通模式发行下的解除了限售的股份,在进入二级市场套现之前,有必要事前由上市公司发布相关公告,以给市场明确的预期。其中,对于减持的规模、额度等都应该公告清楚。如此,才能真正让市场知晓大小非减持所带来的压力,中小投资者也好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