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2009-11-10 08:04:44)
标签:
诗书《苦菜花》新华书店散文集三峡 |
分类: 羊皮书卷 |
作者与书始终有种说不清的纠结。他们那种对书近乎贪婪的迷恋,让局外人或多或少会感觉有些疯狂。正是这种疯狂让我想起法国作家安·埃尔若说过的一句话:先天性白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正常人身上的疯狂。然而,也正是这种疯狂,在作者的身上或生命里,是可以追溯的,而且有历史、并有据可查的。
回忆起我的创作,似乎一直是与书店紧紧关联在一起的。说到创作,人们一般视创作了多少作品为战绩。作为阅读,一般也指涉猎了多少书藉为战绩。而对一个作者和他的作品而言,人们往往羞于说到作品的销量。因为这事关到经济利益,事关到钱,似乎作为文人的作者,是不应该谈钱的。而认为,对我的作品而言,书店及书的销量,应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应该是我们作者真正应该有的战绩。
我们不能说,作者写了书只是为了自己孤芳自赏。那样的作品和放在脑子里没有什么两样。作者既然把书写出来了,就必须让它们多卖,必须让更多的读者读到他的作品,这样,才会很好地发挥作品的意义,发挥作者的意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书店与作者的关系至关重要。而且,似乎我的成长,也有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环的支持与鼓励。
记得1996年,我出第一部散文集时,通过新华书店卖了500多册。这在当即或是现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同样听到有人说他的书在书店里一个周销售了多少本,已经堪称很好的战绩了。我不知道我的书在几个月时间里从新华书店走了几百本,值不值得骄傲,但是有一点让我坚信,我们写的书一旦进入新华书店,肯定会创造一些奇迹。事实上,也正是书店帮助我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后来,我的另外一部有关三峡的散文集进了铁路坝新华书店。当时正值小说炙手可热的时期,散文已经逐渐冷落,所以我对它的销售期望值不大。可是结果出人意料,我的近千册书在不长的时间就全部售完。而且关于这部书还有一个故事,一位新华社的记者告诉我,他每次到三峡采访,回去带给朋友的礼物都是这部散文集。他一卖就是一、二十本,带回去了朋友们也非常喜欢。我想,这些缘份,正是书店为我创造的。也许书店太过宠爱我,我后来陆续出来的小说和散文,都在书店走得很好,这也是我始料不及的,尤其是在当下文学不景气的情况下。当然这一切只能说明,今生今世我与书与书店的缘份,是注定了的。
其实,与书或书店结缘,可以追溯的时间可以更久远一些。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一个书藉匮乏的时代。书和书店少得可怜,购买力也非常有限。那时能够拥有一本书简直比过年还让人快乐。记得一次过年,我用积攒的零花钱卖了一本张笑天的《小林和大林》,算作给自己的过年礼物,可是书从卖到手,还没走进家门就看完了。那时因为一书难求,更多时候朋友同学之间书是作为一种接头暗号而存在的,它还是一种友谊的筹码,是心里暗藏的一种喜悦。即便仅仅是一个许诺,然而因为奇货可居带来的神秘感与向往,足够我们一辈子不会忘记那种特殊感觉。就如情窦初开时对待初恋情人的感觉,平静的心里隐藏着的无疑是肆虐的疯狂。我的小姑在我十岁时就承诺将她的《苦菜花》借给我看。可是,因为担心里面有少儿不宜,她始终犹豫不决,然后最终没能让我如愿。而她每次到我家,我第一句话就是向她要这部书。然而她最后不得不用写信的方式告诉我她的顾虑,并最终取消了她的承诺。这使得我直到现在没能看上那部书。后来为了接近它,我找到了柳青《创业史》,找到了《金光大道》,找到了《怒潮》《红日》,甚至找到了《约翰·克利思朵夫》,但是我始终没有找到那部《苦菜花》。回想起来,也正是这种与书的纠结过程,爱书,向往书店,成了我的习惯并且最终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成人了,世界丰富了,爱书爱逛书店的惯性并没有减退。女人将时尚店作为她们另外的娱乐之所。即使不购卖零星半点的东西,只是徜佯和流恋其中,一切便已知足。我们与书店正是这种感觉的全部要义。书店于我们就如同女人的时尚店。每每忙碌之余,本能的脚步无疑是走向书店。一家又一家书店,即使所有的书店都关门了,那些书摊也是我们所要猎取的目标。无需任何仪式,也无需任何表白,只要走进它们,站在它们中间,就成了它们中的一员,此时此刻,我感觉我们就像归队的士兵,无论此前心里充满了多少迷途的忧伤,可是只是一归队,我们心里的一切就会冰释。重获新生的是心灵里无以复加的宁静。此时此刻,伸手可触的书,就是站在面前的久违的朋友,一旦面对它们,它们便会以一种无私的方式与你窃窃私语。此时此刻,世界在这儿安静下来,心灵却在这儿无限疯狂。
应该说,一直以来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书店就是街道这种商业构架里面无可置疑的圣殿,是一个城市最迷人、最生动、最令人向往的文化商业元素。其实,任何一个作者,一生都离不开两个地方,那就图书馆和书店。在中国,很大程度上书店就是作者的图书馆。它是作者汲取营养的地方,也是作者自我张扬的地方。他们在这儿读到四面八方的书,同时,他们的书又通过这儿走向四面八方。就是在这进进出出的过程中,书店因书而光华,作家因书而自华。
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