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杜鸿)的散文《拜谒屈原祠》入选河南高考调研试卷
(2009-04-09 17:20:42)
标签:
拜谒屈原祠忠魂试卷河南杂谈 |
分类: 文坛八卦 |
他(杜鸿)的散文《拜谒屈原祠》入选河南高考调研试卷
他(杜鸿)的散文《拜谒屈原祠》被选入河南信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试卷阅读试题。试题从理解文章的文眼词“精神圣殿”、 “他之身殁,竟如明镜”和“百姓也是明镜”之异 到.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诸如“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庭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以及文章最后一段描发如何写屈原祠里的文献碑刻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设问解读,从而系统考查了高考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该题为22分,占整个试卷150的15%。
附:河南省各地区期末及部分大市调研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整理人:lyphm001
信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拜谒屈原祠
杜鸿
以一种敬畏的方式,走近了屈原,走进了这座精神圣殿。我的心灵沐浴着一种光辉,沐浴着一种皈依返钵的意味。
屈原故里的牌坊立在一片林阴深处。透过树叶,可以看到郭沫若先生题留的大字。牌坊旁还有一条小溪,绿树绿叶为它遮去了炎炎烈日,剔尽了芜杂的尘世之嚣。
走到祠的山脚下,便开始仰望那位老人的铮铮傲骨。每向他迈进一步,心都要起伏一次。在那群雄诸侯割据的年代,依我之心,本可以做一位回到山野的隐士,何苦站在那汨罗河边,问天索地,忧国忧民,最后以头颅和身躯,撞上了历史的磐钟。他却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彻底,非常不可逆转。他还用他的《离骚》,他的《九歌》,他的《天问》,来吟唱心中的爱国之情。他赴身汨罗是在以魂问天。汨罗无辜,江山不幸。通天的爱国之树竟然没有立足的地方。楚天之大,大得放不下一具忠魂之躯。倒是这条名不见经传的汨罗河,成了伟人的归宿。
屈原别无选择。作为正直的屈原、大爱的屈原,这是惟一的结果。屈原是一种入世的、积极的人生。而入世的、妥协的宋玉,只是屈子的另一种结果。屈原思想只可能有着一如自身,再就是一如宋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是屈原价值观的必然。他们没有任何其它出路。可是,屈原的伟大,就在于他选择了一种入世的绝对。这就决定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生命观来阐释屈原的爱国行为。他是在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好让于他身后的人不再有如他的境遇,同时,他也是在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爱国忠魂的地方。
他之身殁,竟如明镜,一下子就鉴出了历史的身影。百姓也是明镜。屈原的忠魂并没让那如铁的宫墙阻挡在荒郊野外,而是被那些握锄的手,摇橹的手,打渔的手从不同的时空中伸过来,以端午、粽子、龙舟以及有关龙舟的一切禁忌与习俗的方式,给予了他无限抚慰。那些安魂的手指曲,一直漫长了几千年。他们的这种抚慰,何止只是抚慰了一个屈子的忠魂,他们更抚慰了一个民族的爱心。
已经来到屈原面前。他的目光正对着我,让我感到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他着广袖长袍翘头履,那绉褶竟如破清冷流,将他显得有几分苍凉和孤独,而合了祠牌上那“孤忠”的意境。他是青铜的。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面部肌肉在蠕动,嘴唇在沉吟。好在,他和他的祠静卧在那些桔树丛中。祠顶用的是琉璃瓦,廊柱是深红色,整个房群依山傍水。祠里依次立着他的文献碑刻。那字是铁笔银钩,那诗是千年不朽,那石是本色质朴,那气象是绯红云雾,是万古流芳。咀嚼着他用生命熔铸的诗章,我如获大释。此时,这祠已经成为每个爱国之士的朝圣之地。屈原文学,无疑也成了中华民族一笔巨大财富。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庭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然后把毕生的意志射到文学的屋子里,成就了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有删改)
14.通观全文,说说第一段中的“精神圣殿”的具体含义。(5分)
答:
15.作者说“他之身殁,竟如明镜”,又说“百姓也是明镜”,这两个“明镜”含义一样吗?为什么?(5分)
答:
16.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3分)
答:
(2)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庭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3分)
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