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又主要取决于人们的预期,那么,市场的均衡,即供给与需求是否相等,就取
决于人们的预期有多高的准确度。如果你是位企业家,你能够预测到开始兴建的工
厂在建成投产时,产品能卖到什么价格吗?如果你属于工薪阶层,你准备用辛辛苦
苦积攒下来的钱付新房的首付,你能预见到房价不会再下跌了吗?如果你是一个最
大化收益的追求者,你会在股价最低的时候买入,在股价最高的时候卖出吗?如果
预期与实际情况不符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我们先看一下新古典经济学如何解答
这个问题。
之间,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市场情况也许会发生变化,即出现不
同于生产要素投入时的情况。如果生产者所做的决策与这种变化不一致,新古典经
济学的许多核心假定,如效用最大化和一般均衡就都无法实现。
假定人们的效用函数、生产函数以及资本的最初持有量等背景条件已定,单纯考虑
供给、需求和价格等市场交易相互决定所实现的均衡,也就是所谓“静态均衡”的
方法。这种处理方式实际上是假定时间变动对未来的情况不发生影响,用时间静止
或时空等价的方式来回避预期误差的尴尬。
引入时间因素,就要引入未来的变化,如何保证现在的预期与未来的变化相一致呢?
新古典经济学第二种解决办法是引入一个期望函数。假定生产者在产品销售之前必
须投入生产要素,那么这些要素的形式与数量都将取决于生产者对未来的需求与价
格的预期。但这种预期是根据什么做出的呢?经济学家告诉我们:是根据过去的销
售与价格。新古典经济学称这种使期望事件与过去事件相联系的函数为生产者的期
望函数。这种假定的方法论意义是:未来可以从过去推导出来,未来是过去的直接
延续。
得不演变成一种无所不知的能力,即交易当事人可以掌握市场的全部信息,不仅对
过去的事件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有完全的了解,而且对于未来的变化也有准确无
误的预见。每一个交易当事人都会根据市场上的价格信号,通过自己的效用函数和
预算条件,确定对各种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因为不如此假定,一般均衡实现的
条件就无法满足。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这样的假定都是近乎狂妄了。无所不知的
能力只有上帝才配拥有,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不敢有如此奢望的。
这种预期函数的恒定所表明的是,实现所期望的销售和产出的方法保持不变。如果
在需求中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而不是偶然的,就有可能通过经验得知并推论出一个
“制胜的规则”,它能保证产出者在期望的价格上售出。
求可以看成是他们在目前阶段期望找到的收入的函数。所有的期望都得到满足,预
期的销售相等于实际的销售,供给相等于需求,均衡就可以实现。如果人们对未来
的预期落空,预期的销售与实际的销售不相等,均衡实现的条件就将被破坏。由此
可见,预期与未来变化的一致性是一般均衡理论的基本前提。
致性。但要实现完全预期,新古典经济学家似乎还忽略了一些要素。第一是信息成
本问题;完全预期的前提是完全信息,而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是有获取成本的,预期
的准确性越高,所需信息的准确度也就越高,因而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准确预期的
成本大于可能的预期收入,这种预期还能做下去吗?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模式中,预
期是无成本的,交易当事人不仅可以免费获得它所需要的任何信息,而且还可以免
费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显然,这个假定不能成立。在商业社会里,信息通常作
为一种商品来进行交易,受制于支付能力的差异,不同的交易当事人获取的信息量
是不同的,这就出现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获取的信息量不同,得出的预期也就会
不同。而且,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有些信息可能是虚假的,这些信息获取得越多,
做出误判的可能性就越大。无法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可以等同于信息成本
无限大。不考虑信息成本和预测成本,就无法解释交易当事人为什么会放弃预测,
而采用赌博的方式对待未来的选择,把命运交给运气来决定。即使未来可以预测,
人们也是在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之间进行比较,如果预期的成本超过预期的收益,
人们只能选择放弃完全预期的追求。
所拥有的,还是所有交易当事人共同拥有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回答显然是后者,果
真如此,具有完全预期能力的所有交易当事人就会形成一致的预期。这时,市场会
出现一种什么状况,新古典经济学家可能没有想象或者不愿意去想象。依照笔者近
二十年的市场经验来看,那将是一个没有交易的市场。设想一下,如果所有交易者
都预期未来价格上涨,每一个交易当事人都想去买入,而没有人卖出(因为在一个
未来预期要上涨的市场上卖出,这个人肯定不是在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没有人卖
出,就不会有交易出现。反过来说,所有的人都预期价格下跌,市场只有卖出者而
无买入者,也不会有交易发生。在大宗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所以在任何时间和任
何情况下都有买入和卖出的成交,是由于人们的预期不同,卖出者可能认为价格会
下跌,而买入者可能认为价格会上涨,交易者交换的是不同的预期。
回报率是20%。这个回报率是在5%的年利息和5%的年租金基础上预期的,但如果所
有的交易人都得出同样的预期,还有人会以5%的年利率借贷给他吗?资金拥有者难
道不会自己去赚这20%,而只满足于5%的回报?土地所有者难道不会以参股的方式
或者卖掉土地的方式进行直接投资,而只收取5%的租金?如果这位厂商不能以5%
的年利率借到资金和租到场地,他预期收入20%的前提条件还存在吗?这是完全预
期假定的一个悖论。即如果交易者的预期不一致,完全预期的假定就不成立,因为
至少有一部分市场交易者的预期是错的;而如果所有交易者的预期完全一致,则预
期目标与预期本身会因为相互作用而出现偏离。事实上,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之所
以能组合在一起,其前提是由于人们的预期不同。满足于出租土地、拆借资本的人
之所以满足不太高的现金贴现率,而让别人去挣更多的钱,是由于他们具有较为保
守的未来预期,事实上,预期上的差异,是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基础。
全预期的假定是否能够成立;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不确定性的含
义。
·海尼曼·奈特(Frank
定性和利润》的书中,对风险与不确定性作了区分。在奈特看来,“风险”具有可
以测量的特征,而“不确定性”则是不可测量的,这两者完全不同。奈特把不确定
性限制在非数量的形态中,并且指出:“正是这种真正的不确定性,而不是风险…
…,构成了有效利润理论的基础。”①
种抽象的分析,其基础前提是竞争体系中的每个成员对各种分析情况无所不知的能
力。“如果一切变化都按照不变的和普遍的已知法则发生的话,那么,人们就会在
它们之前的一个无限期的时间预见到它们,也就不会在从可分配的个人中打破产品
价值的完善比例,而利润(或亏损)也就不会发生。由于我们对于未来的不完善认
识,变化的结果并不是像这样发生的。”②奈特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和不
确定的世界里,并且仅靠对未来的很少一点知识生活着,对于未来,我们所获得的
并不是完全的无知,但也不是完全的信息,而是部分的知识。
,要完全把握它们非要有无限的智力不可。而人们可以获取的关于未来的部分知识,
则是由于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只能用现在的行为去推导将来的行为。
多数情况下,人们依靠估计和直觉来行动,这种估计的概率无法定量化,是真正的
不确定性。人们只能用判断失误的比率来证明它的存在,而用来计算判断失误的例
证又是唯一的,无法重复的,不能将它们进行分类比较,因而也无法对它们进行测
量。
(Jesper
性。它应该满足下列条件:
1,
2,
3,
知道会发生什么,也无法知道发生的概率是多少,并且人们的行为还会与结果发生相互
作用。
成立的。从过去事件得出的生产者期望函数很可能落空。考虑到未来发生事件的概率无法界定,加之人们的行为与目标之间还会产生相互作用,那么,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不幸正好生活其中),应该没有完全预期假定的立足之地。
注释:
①
②
③杰斯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