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充分就业”为何不充分

(2013-08-05 20:22:24)

   尽管经济学家在他们“完美的”经济模型中,自认为已经解决了“充分就业”

的问题,但面对我们的“史上最难就业季”,面对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人口,

我们有理由怀疑所谓“充分就业”是不是一个一厢情愿的说法。

   就劳动市场均衡问题而言,存在着新古典经济学家和凯恩斯经济学家的不同观

点。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如果工资具有完全弹性,充分就业就很容易实现。因为

主对劳动的需求,是工资水平的函数,只要工资可以不断降低,哪怕是最调皮捣

蛋的人都可以被雇主所录用。凯恩斯经济学家则认为,由于存在着不确定的心理预

期,市场经常处于非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必须刺激总需求,才能实现充分就业状态

下的均衡。

   在下以为,这两个理论都找错了劳动需求增长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对劳动的需

求并不仅仅取决于工资的高低和总的经济景气度,还取决于预期劳动产出率的高低

和资本对劳动的技术要求。或者准确的说,它取决于工资和预期劳动产出率的差额。

差额越大,对劳动的需求就越大,差额缩小,对劳动的需求就会减弱。如果预期的

劳动产出率高于工资水平,雇主就会增加雇用工人,尽管这时的工资水平可能也在

升高。所以,预期的劳动产出率与劳动的供给曲线,并不一定呈相对方向运动,有

时会向同一个方向运动。例如在经济繁荣期,厂商对劳动的未来收益预期乐观,虽

然用工成本提高,但收入增长的更快。当厂商在不断升高的收益预期下想进一步增

加工人时,却发现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劳动的需求与供给就会出现缺口,这种情况,

我们称之为劳动力短缺。2007年和2009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生大面积的“民工

荒”,就属于这种劳动力短缺。很多企业由于雇不到足够的工人,不得不退掉订单,

或者将生产设备闲置。像中国这样拥有十几亿人口,且存在大量农业过剩劳动力的

国家,都会在一定时期出现用工紧张,其他国家就更不在话下了。但出现民工荒并

不意味着充分就业的实现。在出现民工荒的同时,中国仍然有大量的失业人口,一

方面,是雇主找不到合适的工人,另一方面,是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是因

为,在劳动力出清点和就业人口之间,存在着信息和技术的屏障,这个屏障产生的

摩擦系数在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阻隔区域,从而使就业人口与劳动力出清无法相等。

也就是说,在劳动力市场上有可能存在着长期的结构失衡,即使是在出现“民工荒”

时,这种失衡也会存在。如果不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企图通过单纯调节总需求

来使充分就业实现,只能是一种幻想。

   在经济衰退期,雇主对未来劳动收益的预期降低,这时,即使工资下降到最低

水平,雇主仍然不愿意再增加用工数量至劳动市场出清。这时会出现大量的非自愿

失业,即使工人愿意接受最低工资标准(不考虑工资粘性),仍然有大量的人失业。

上面我们介绍的,是劳动市场的两个极端的情况,高度繁荣期和极度衰落期。就大

多数时间而言,劳动市场处于一种低水平均衡,由于未来劳动预期收益的不确定,

厂商会放弃一些在目前工资水平下收益无保证的工作单位,而劳动供给方会有一部

分人不满意目前的工资水平,宁可等待,也不工作。面对这种状况,不管是新古典

主张的降低工资的方法,还是凯恩斯学派主张的刺激总需求的方法,都不可能解决

劳动市场出清的问题,前者是一厢情愿,后者是文不对题。

   根本的解决办法,是提高劳动的预期产出率。由于劳动产出率在价格不变和资本

技术含量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在资本技术含量可变

的情况下,取决于劳动随之变化的速度和适应度。劳动市场的问题在于资本与劳动

在技术水平上的不匹配,以及劳动技术水平的变化对资本技术水平变化的滞后。要

提高就业水平,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劳动的技能培训,使人才培养与劳动训练与

市场需求相吻合。建立劳动市场的供需信息平台,尽可能缩短劳动变化对资本变化

的滞后期。尤其是在经济转型阶段,新兴产业会提供有更高劳动产出率的工作岗位,

但也会对劳动力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如果任由市场自发调节,劳动市场不均衡的

状态就会维持很长的时间。政府与社会的任务就是通过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减少劳

动力转移的摩擦系数,使劳动市场出清与就业人口之间的阻隔区域缩小到最低限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