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均衡的幻想

(2013-08-02 19:51:36)

    新古典经济学的所谓市场均衡,指的是一种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相等,市场被奇怪地分成单独的买方和单独的卖方,这种个体本位的方法论传统,将主流经济学家引进死胡同。商品经济是一种交换经济,要完成一个交换,至少要有两种商品、两个生产者和两种商品的价格。如果要谈市场的均衡,至少要指两种商品交换的均衡。而不是一种商品买卖的相等。

    从交换的角度出发谈市场的均衡,必须是交换系统内所有商品的比例均衡。假定在一个经济体内只有小麦和布匹两个生产者,如果小麦生产者的可交换剩余全部卖出,但他对布匹的需求却没有得到全部满足,说明经济体仍然处于不均衡状态。

要使小麦生产者和布匹生产者的二元交换结构达到均衡状态,就必须使小麦生产者的生产剩余(即除了自己消费以外的剩余)与布匹生产者的需求相等。同时,还要求布匹生产者的生产剩余与小麦生产者的需求相等。

   问题在于,双方消费对方产品的边际效用到零的那个量怎么可能正好和对方的可交换剩余的量相吻合呢?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我们都看不出这中间有什么必然联系。主流经济学所说的一种商品的供求相等,并不是指的一种商品的真实需求与供给相等,而是指的一种商品在预算约束下(或叫钱袋约束下)实现的供求相等。

   这就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在这种假定条件下实现的供求相等是均衡状态吗?由于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并不像主流经济学所假定的那样总是相向运动,即价格升高时,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降低时,供给减少,需求增加;在预期的作用下,当价格升高引起进一步上升的预期时,供给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需求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如在房价预期上涨的情况下,供给方的捂盘惜售,和需求方的抢购)。同样的道理,当价格的下跌引起进一步下跌的预期时,供给会增加,需求则会减少。表现在图形上,就是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做同向运动或者是发散的反向运动。(见本人拙著:《互利:经济的逻辑》第九章的分析)。当两者相交时,即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出现的并不是均衡点,而是转折点。即从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转变为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

    主流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是在错误的前提下引申出来的幻想,资本市场和所有的大宗商品市场,没有任何一个符合主流经济学预测的向均衡点收敛的状态,相反,市场的特性似乎永远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是跌过头就是涨过头。如果一般均衡理论解释不了任何一个市场的变动,我们是否应该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