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货币政策,由于是总量调节,实际上是向一块高低不平的土地浇水,水自然会向洼地流动。房地产业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加之房地产的资源性特征和持有端的低技术含量(不像经营实业那么辛苦,买入并持有就可以了),当我国实施4万亿刺激经济的措施时,大量流动性向房地产集聚,形成“洼地效应”,房价自然水涨船高,政府的所有调控房价的政策,由于没有解决流动性的滞留问题,房价就像浮在水上的皮球,怎么按都按不下去,流动性大量积聚在洼地,而高地(制造业)依然干旱,结果就出现了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和制造业PMI连续下降同时并存的局面。
如何解决房地产的“洼地效应”呢?说起来也十分简单,就像农民浇地时所做的工作一样,无非是采取“抽水”、“筑坝”、“填土”、“修渠”等一系列措施。抽水就是实施房产税,可以在第一年从第五套房(这样涉及面会比较小,对房地产的冲击也会比较缓和)开始征起,税率要高到继续持有不划算的程度,以后经过五年时间,过渡到向第三套房征收,税率依次递减,列出严格的时间表,形成明确的市场预期。以这种方式挤出存量。当存量抽出后,不能让它再回流,这就要筑坝,房地产的限购政策还要继续坚持。与此同时,政府出台“十年居者有其屋计划”,将这部分资金以债券、信托、入股等方式引导到棚户区改造、两限房、保障房和廉租房建设当中,增加房地产供给,向洼地“填土”。除此之外,还要给这部分流动性做疏导性的引流,比如修建完全环保型住宅(即能源100%自给,垃圾100%资源化处理,建筑材料100%环保......)这部分住宅可以放开限购,让富人为新兴产业的发展起一个带头作用。这样,投入房地产的资金也会促进可持续发展,启动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经济的高端消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