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学者认为,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出现钱荒,是由于季节性因素。如临近季末,年中,存款准备金率和财政存款的上缴,企业分红和银行年中考核等因素叠加,造成短期资金紧张。但这只是表面原因,或者说仅仅是诱发因素。在钱荒的背后,影藏着更为深刻的内在矛盾,这就是货币政策的导向。我们的货币政策,依据的是主流经济学的总量调节概念。经济出现衰退,被认为是总需求不足,因此要释放流动性以刺激总需求以实现与总供给的均衡。但这是一个误导性的理念。我们知道,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经济出现衰退并不是总需求不足,而是不同部门的商品交换比率出现了错配,有些东西生产出来没人买,有些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从而形成了不同生产部门不同的投资回报率。这时,向经济体注入流动性,就相当于往一个高低不平的田地里注水。而货币运行符合流体力学,它总是向低洼的地段,有漏洞的地方和易于渗透的地方流动,尽管流动性充裕,但却流到了不该去或你不愿意让它去的地方,而最需要浇水的实体经济“高地”,却依然缺水。也就是说,不加区别地刺激总需求,是效率低下的做法,本来一块地用十吨水就够用了,却用了30吨水,并且仍然没有解决干旱的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