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澳大利亚》:那个泪水最多的牛仔

(2009-02-03 00:15:24)
标签:

澳洲乱世情

妮可

杰克曼

杂谈

《澳大利亚》:那个泪水最多的牛仔

老外总跟中国人不合辙,安东尼奥尼拍拍中国文革时人民生活状况,就贸然取名《中国》;巴兹-努而曼拍了澳大利亚二战时一段感人传奇故事,就毅然取名《澳大利亚》。中国人敢拍个电影《中国》试试?胆都没有,何况五千年啊,选哪一段呢?谁又有此资格?——估计讨论都要进行半个世纪。在这种逻辑下,引进方果断把《澳大利亚》译为《澳洲乱世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情。当然,也有商业考量,片方特怕可爱而较真的观众把《澳大利亚》理解成旅游风光片,于是就在片名上传奇了一把。

 

但人家老外就敢把《澳大利亚》弄成旅游推荐片,而且是揭批澳大利亚历史上不堪回首的那段往事。我看到电影院把《澳大利亚》海报跟旅游海报放一起,按常理判断这片子多半是讲澳洲光荣与梦想的,南半球的国家主旋律,看完才知道,我又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想错了一把,人家是自揭伤疤,讲述了澳大利亚白人对土著的戕害以及“被偷窃的一代”那些惨绝人寰的往事。中国人讲到家丑,一句“不堪回首”就轻轻放过,可人家老外既认真又有勇气,不仅总理专门出来道歉,还花大钱拍了一部史诗电影来纪念。中国的外宣片基本是四大发明、长城故宫,文化灿若星辰,人露得很少,澳大利亚的外宣片以人性感人,不回避历史残酷,讲的是那块土地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是不是讲了那些残酷往事游客就产生心理障碍不敢去了?恰恰相反,越人性、越有细节就越伟大,产生这样生动故事的环境也越有魅力。老外总是那么自信。

 

这样的对比强烈得有点过分,因此,当看到妮可-基德曼和休-杰克曼这两个澳洲明星作为国家形象代言人用身心诠释角色时,我竟然有些妒忌。澳大利亚在1939-1942之间的那段特殊历史,不同人物的遭际,他们的性格、命运展现在167分钟内,甚至让我产生了休戚与共的贴身感。故事情节并不复杂,通过两大相邻牧场关于军需牛肉的竞争,混血小男孩纳纳的命运,女主人公跟牛仔的感情纠葛,全景表现处于开发时期的澳洲在原始积累阶段不堪回首的野蛮。每一寸土地都留着土著的汗水、泪水和血水。人性的光辉在残酷与不公中依然闪耀不息。影片的文本很传统,正反人物对比也很强烈,大反派略显脸谱化,但我想这样的简单也正是那个时代真实的写照,简单、粗暴、贪婪、血腥,那个飘满牛粪味,悬崖、荒漠密布的旧澳洲由此经脉尽现。

 

我得专门夸奖下休-杰克曼,这是我见到的眼泪流得最多的牛仔,也是最有人性光芒的牛仔。他在小酒馆要求店主给自己土著亲戚一杯酒时因激动流下的泪水;他带领一帮混血孩子离开死亡之岛时看到同伴牺牲而流下的悲痛泪水;他跟纳纳及莎拉重逢时流下的幸福泪水,都几乎流进了我心里。他不是在用技巧演戏,而是在用激情感同身受。作为一个澳大利亚人,这段历史给他带来的决不是照本宣科式的模仿,而是自内而外的震撼。我相信他眼泪流淌的真情,他爱这片土地,是的,他的血跟澳大利亚溶在了一起。妮可的投入也是近几年很少见的,她把一个英国高贵少妇由矜持到真诚到伟大的变化轨迹表达得很有说服力。妮可对纳纳的眼神让我感受到圣洁的母爱,她让“被偷窃的一代”找到了港湾。他们其实都在拿最真实的人性、最大限度的投入刻画影像,因此,我感觉不到他们是明星,他们跟那个永远盘着右腿的苍老土著之王、天真无邪的纳纳一样,为时代留下了真实的注解。

 

这样的电影必定会为妮可和休-杰克曼看重,他们一生可能要拍无数或商业或文艺的电影,但参与到这样一部有力量,有大爱,有激情的电影,为自己爱得深沉的那片神奇土地写一首超长史诗,他们更多的心得是:感恩、回报。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回报祖国的了。《澳大利亚》做到了充沛情感与历史真实的较完美结合,尽管它很传统,注定得不到一些喜欢花哨叙事、旖旎风光的影评人和观众亲睐,但我愿意为它起立——鼓掌,并于夜深人静时写下这些。

 

谭飞/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