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敬畏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积极读《老子》(6)

(2012-02-12 20:01:53)
标签:

老荣

读书

国学

老子

杂谈

分类: 国学圈外

积极读《老子》感悟人生大智慧(6)

 

 

敬畏自然  珍惜生命  热爱生活

 

 

经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今译:

虚怀若谷的“道”不会灭亡,它是化育万物的神秘的雌性生殖器官。神秘的雌性生殖器官的出口,就是天地和万物的根源。它柔弱无力,却生生不息。

 

以上是《老子·六章》的内容。帛书甲本作:“浴(谷)神【不】死,是胃(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胃(谓)【天】地之根。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勤)。”帛书乙本除在“若存”之前多了个“其”字,其他与甲本同。1

读这一章,我们遇到的头一个问题,是“谷神”二字该怎么解释。历来比较典型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谷,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2另一种,是把“谷”释为山谷之“谷”、“虚怀若谷”之“谷”,其义为虚无而不可名状。如王弼注文:“谷神,谷中央无(谷)〔者〕也。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物〕以之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3不管是把“谷”释为“养”,把“谷神”释为“生养之神”,还是认为“谷”是山谷之“谷”、“虚怀若谷”之“谷”,“谷神”是“谷中央”的“无”,都是以“谷神”能够在无形中化育万物的能力,用来指称那个“道”。至于为什么说“谷神——道”是永恒不死的?我们在前几章已讨论过,不再赘述。郭沫若《甲骨文研究》以“且”、“匕”为“牡”、“牝”的初文。有人认为“牝”是一切动物的母性生殖器官;“玄牝”是象征着深远的看不见的生产万物的生殖器官。4我认同并采信这个说法。有人解释“绵绵”为连续不断。5在这里也通。但我以为用柔弱来解释更贴切一些。以柔弱释“绵绵”,更符合雌性生殖器官的外部特征,与后面的“若存”即似有似无(指力量)语义连接更通顺,再与后面的“用之不勤”构成对比强调句式,似更合于老子的原意。

老子是春秋时楚国人,有和屈原相近的文化背景。与同时代的孔子等著名思想家相比,他骨子里多了些浪漫气质。所以,他比较喜欢用水来比喻“道”的柔顺及其广大,用雌性的生殖行为来象征“道”的生生不息。翻检已读过的各章,在第一章中,他说“道”是“万物之母”;在第二章中,他说“有无相生”;在第四章中,他又说“吾不知谁之子”。继续读下去,我们会发现还有许多这样的章节。由此可见,老子对万物的来源怀有极大的兴趣,把万物的生生不息看作最伟大的事情,并将其母体统一归之于“道”。换句话说,老子所探求的“道”的核心,就是万物的本原和化育万物的终极原理。他的目的,就是由此来感悟和引导我们的人生。我读这一章所联想到的,就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波澜壮阔,是生命孕育过程的神奇和美妙。联系当下的最直接的感悟,是要敬畏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敬畏自然,不单是指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保护环境、保护资源。更重要的,是遵从“自然而然”的规律,欲望别太高,做事别过度。俗话说:“人在做,天在看。”什么事情做过了头,就会走向初衷的反面,因为有一个“道”在管着。我们常说过犹不及,说物极必反,说做了坏事会遭报应,这不是消极或者迷信,而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在浩瀚的宇宙存在中,人类只是一个非常渺小的种群。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人的欲望却在无限地膨胀。如果不能慎重地权衡,抑制自己的欲望,节制自己的行为,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驱使,做事没了分寸,把好事做坏,甚至落得个身败名裂、害人又害己的下场。老子在2000多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告诫我们要返朴归真、轻利寡欲、致虚守静、以弱胜强。老子学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但他提醒我们要注意防止一种倾向——一种在今天依然十分危险的倾向,我们当然不应该拒绝。

珍惜生命,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动不动就想到自杀;还要珍惜他人的生命,珍惜一切与人类同在的宇宙万物。在日常生活中,小到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一粒粮食、一只家养或路遇的小狗小猫,大到一片森林、一条河流、一种资源、一个物种,都要爱惜,养成善待万物的习惯。由物及人,与家人要相爱,对父母要孝顺,并推而广之,以同情之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促进整个社会和全世界人民和睦相处,共同打造美好的人间。前几天,我写了一篇题为《中国人行善何时不再被谴责》的短文,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6。这篇短文所针对的,就是现在有一些同胞,对别人很苛刻,自己不肯做善事,却总是盯着找别人的毛病,不是质疑人家的动机,就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抓住一点瑕疵就横加指责、万炮齐轰,让做好事的人心惊胆战、心有余悸。这种不宽容、不厚道的社会心理,会随着一种机制发酵、蔓延,逐步败坏社会的文化和习俗。珍惜生命,是培养善良之心的基础。如果我们从这里做起,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日积月累,慢慢提高,也许会收到好的效果。

热爱生活与珍惜生命有内在联系,是互为因果的两个命题。珍惜生命便会热爱生活,热爱生活会更珍惜生命。我们经母亲十月怀胎,被生养到世上,是多不易的一件事呀!这个世界多精彩呀!世间万物生生不息,多有趣呀!想想这些,我们是不是会想好好活着?是不是会想到人生的意义——如何才算没在这世上白活一回?富裕是令人愉悦的,但只有财富会让我们感觉空虚;自由是令人愉悦的,但放任的自由会使我们感觉孤独;谁都想受到万众景仰,但“高处不胜寒”,一旦摔下来会跌个够呛。那么,把心态放平和一点,把利欲的计较减少一点,在生活态度上加一点柔顺、豁达的因素,会不会把日子过得更满意一点?这是不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呢?人是社会动物,我们每天和别的人生活在一起,也就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凡事光想自己,就难免伤害到他人,打破社会关系的平衡。而以善意待人,遇事多替别人着想,兼顾别人的愿望和需要,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和谐,我们的人生也会因此而更有意义。

这一章有些扯远了,似乎离开了老子话题的范围,就此打住。但我罗嗦的这些内容,确实是读后有感而发,不是平白无故地瞎扯。而且我自信,离《老子》此章所蕴含的旨趣,也没有太远。

 

 

注释:

 

1.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1976年3月第1版。文中圆括号和方括号及其中的文字,分别为整理者校订或补缺。

2. “谷,养也。”为河上公注。“谷神者,生养之神。”似出自《广雅释诂》。此均见于(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1版)中楼宇烈的校释文。

3. (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楼宇烈校释,中华书局2011年1月第1版。

4. 见沙少海、徐子宏著《老子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5. 同上书。

6. 见本博“想说就说”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