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善良虚静的内心——积极读《老子》(5)
(2012-02-11 21:25:01)
标签:
老荣读书国学老子杂谈 |
分类: 国学圈外 |
积极读《老子》感悟人生大智慧(5)
守住善良虚静的内心
经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今译:
天地无所谓“仁”与“不仁”,万物于它不过是些草扎的狗型,有某种象征意义而已;圣人无所谓“仁”与“不仁”,百姓于它不过是些草扎的狗型,有某种象征意义而已。天地之间,不像是一个大风箱吗?内中空虚却却用之不竭,只要鼓动便有风力从里面源源不断地出来。话说多了就会越说越不明白,不如守住虚静的内心。
以上是《老子·五章》的内容。在帛书本中,与通行本的主要差异是“多言”作“多闻”。1郭店楚简《老子》甲本第三编中,有大致如“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一段话(因原文古字无法用电脑打出来,只好根据专家校订用简化字呈现),并把通行本《十六章》的内容接在后面,即:“至虚,极也;守中,笃也。万物旁作,居以顾复也。天道圆圆,各复其根。”2
读这一章,可理解老子一贯的“虚静”、“守中”思想。首先,这里所谓“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以及以万物和百姓为“刍狗”,并不是说天地和圣人都背离仁道,把万物和百姓当成草芥来任加蹂躏。而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与“不仁”,圣人也无所谓“仁”与“不仁”,其生养万物或呵护百姓,只是出于自己的本能。像太阳发光,照耀和温暖万物并不是它的目的,它发光的原因在其自身的物理运动,是它的内在属性的表现。在这些的后面,有一个被称作“道”的东西总管着,但是我们说不明白,所以“道”是虚静的存在。也就是说,“道”是看不见、摸不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却永恒不变的逻辑。所谓“刍狗”,本义指古代人为了祭祀用草扎成的狗。《庄子·天运》对此有一段生动的描写:“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3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草扎的狗在被摆放上祭台之前,装在精致的竹筐里,用绣着图案的包袱盖着,主持祭礼的人要先行斋戒然后恭敬地接住它。等祭祀过后,它便成了无用的东西被丢弃在路上,行人踩踏着它的头和背部走过去,割草的人把它拾回家去当柴烧。”也许是受了庄子这段话的影响,不少人把老子这里说的“刍狗”,理解为“当用之时备受重视,用完随即丢弃”的东西。4但在我看来,祭品是一种象征物,代表实体却不是实体。以此来理解,“万物”于天地、“百姓”于圣人,都是一种象征而已。这个象征是人类认识和表达的需要。有了这个象征,就衬托出天地、圣人似乎是在行仁道,人们便以为“仁”是它或他的属性,其实不是这样的。伦理—道德是人的重要社会属性,它是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法则。所以,我们不能超越社会存在而要求所有的人都遵从某种道德法则。但是,这种反映不是消极的、单一的,它还受到人的主观认知和内心情感的支配。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会形成不同的伦理观念;面对发生的一件或者一类事情,会有不同的道德实践。正因为如此,人性才有相反的表现,人们才有高尚和卑鄙之分。隐藏在背后的,是“道”;表现出来的,是人们对“道”的不同的感悟。
其次,内心善良的人做好事,不需要有现实的理由,就像“爱”是没有理由的一样。老子没有存在决定意识的思想,不大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但是,他强调存在有一个本原,有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和最高的准则,就是“道”,并引导我们积极去感悟和效法这个东西。其最终目的,是让我们发现自己内心的善,并以“虚静”和“无为”的方式去实践它。在他看来,只要从善良的内心出发,抑恶扬善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所以,他认为,与其总是喋喋不休地讲大道理,还不如守住自己善良、虚静的内心,让自己听从内心的召唤,也就是守住“道”这个普遍、永恒的法则,遵从它的指引去做。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利他和利己,都能够说出一万个理由。但如果守住善良的内心,则啥也不用说,好人终归是好人。当然,我并不反对现代伦理学的研究,并不反对用科学方法思考面对的道德问题。相反,我以为这很有必要,应下大功夫。我不过是在这同时也以为,对于一般人,对于一般人的道德实践来说,其内心的呼唤更重要。守住善良、虚静的内心,高尚的人会自然而然地继续高尚,“不因善小而不为”;普通人会自觉守住道德底线,“不因恶小而为之”。5
还有一点需交代清楚:“仁”是中国古代出现很早而且含义极广的一个道德范畴。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并完成了它的系统化,以此构成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老子和孔子是同时代人,他比孔子出生和成名更早一些,这样便有了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老子的“仁”和孔子的“仁”是两个概念,虽然同属道德范畴,但含义是有区别的,可能老子的“仁”是古代一般的那个“仁”,所指更宽泛,不像孔子的“仁”有严格定义,并构成一种思想体系。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即老子反对孔子的仁学,他的“仁”和孔子的“仁”是一个概念,表达了老子对孔子仁学的批判态度。但不管怎样,这对我们抱着“积极读《老子》——感悟人生智慧”的初衷理解这一章的内容,影响不是很大,所以在这里也就不作过多纠缠。
注释:
1.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文物出版社1976年3月第1版。
2. 廖名春著《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3. 方勇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0年6月第1版。
4. 《傅佩荣细说老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1月第1版。
5. 孔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