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南,匆匆看】三、绛州古城:绛州三楼及绛州大堂

标签:
图片游记 |
分类: 神州 |
过了新绛县政府,沿着贡院街西行尽头坡上,就是古绛州遗存集中分布区,有古绛州衙署的绛州大堂及绛州衙署附近的乐楼、鼓楼和钟楼,位于绛州古城的西侧,如下图中红圈位置。这张图建于绛州大堂内,列明清乾隆绛州州城图,但途中竟然有警察公署和绛县中学校,显然有误,应为明国期间新绛县城图。

2001年06月25日,绛州三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并归入绛州大堂文物项中。其相互位置关系见网友航拍的该区域俯瞰图,图中可见,除乐楼外,其他均位于残存的古城墙内。
首先见到的是乐楼。乐楼位于古城墙外,斜坡下,坡上与城隍庙相对,与鼓楼侧对。乐楼创建年代不详,为酬神演戏之戏台,又是城内过年过节戏曲活动的主要场所。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修,后因年久塌圮,1983年曾抢救性维修,现存为明代遗构。乐楼座南面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檐插廊,台基高2.5米,明间宽大,并出抱厦一间,屋顶当心间凸起,犹如阁楼形制,屋顶为硬山筒瓦顶。据传上下可以同台唱戏。



此图为其北立面仰拍

此图也是借用网友今年3月拍摄的东北侧面

自北向南透视

绛州大堂是绛州州府的主体建筑,为历代州府理事之所。始建于唐代,明洪武九年知州顾登主持重修,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大堂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311.28平方米,是全国仅存的三座元代州县衙署中单体建筑规模最大者。绛州大堂于199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述乐楼、鼓楼和钟楼入其项下。

大堂面阔七间,其中当心间面阔较大,是为了适应衙署的功能和礼制需要。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堂前原在卷棚顶抱厦三间,屋宇已全毁,只有基址犹存。堂内四座覆盆式莲花座柱础,可看见唐代遗风。步入大堂,立即会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

全国州衙正堂通例为五间,而绛州大堂独为七间,全国少见,说明在当时绛州的地位极为重要。《元典章》规定,州县衙署面阔不得超五间,进深不得超四椽。而绛州大堂竟然面阔七间、进深八椽,绝无仅有。为了避僭越之嫌,大堂将东西两尽间用土墙封闭,可见其主人之精明!

图为东南侧面



堂内北壁东侧嵌有一块高116、宽70厘米的《文臣七条》石,系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刻制,上书敕宋真宗赵恒御制。原文是: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
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己,则民自畏服。 三曰修德。谓以 德化 人,不专尚猛威。
四曰责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荣。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 六曰劝课。谓谕下 民勤 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
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 "文臣七条"原为州衙所藏,几经流失,后在1984年重嵌于大堂内壁,以昭示后人。



大堂之后,二堂之前,是一个过厅。其东西侧是耳房,中间为通道,设木板门,是为衙役听差、宿卫主官、传达讯息的场所,现为复原的明清风格。


大堂的周围尚留有一部分附属建筑,堂前原有卷棚抱厦三间,上部虽已毁,基址尚存。左右有二排厢房南北拉开,那是昔日三班六房,差役办公的地方。堂后留有二堂房屋数间,这里是州府官员下榻休息的地方。

堂西侧尚留有一小桥流水,假山松涛的小型花园一座,是官员因行事烦恼而稍作休憩的地方。再往后便是供知州、夫人、小姐消遣游览的州署花园,据说这所花园建于隋569年。

2001年06月25日,绛州三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并归入绛州大堂文物项中。其相互位置关系见网友航拍的该区域俯瞰图,图中可见,除乐楼外,其他均位于残存的古城墙内。

首先见到的是乐楼。乐楼位于古城墙外,斜坡下,坡上与城隍庙相对,与鼓楼侧对。乐楼创建年代不详,为酬神演戏之戏台,又是城内过年过节戏曲活动的主要场所。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修,后因年久塌圮,1983年曾抢救性维修,现存为明代遗构。乐楼座南面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檐插廊,台基高2.5米,明间宽大,并出抱厦一间,屋顶当心间凸起,犹如阁楼形制,屋顶为硬山筒瓦顶。据传上下可以同台唱戏。

楼前有逐阶增高的石板坡道,俗称“衙坡”,坡上嵌有七星,呈北斗状,又称“七星坡”。坡道宽广呈倾斜状,观众可以就势观看演出,不受任何遮挡。

乐楼以北,拾阶而上,七星坡顶是复建的城隍庙。
城隍庙西侧就是鼓楼,也是古城墙的城门所在。鼓楼雄居衙坡顶端,创建于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70年)明清两代皆有重修,1994年进行抢救性翻修并彩绘,现存为明代遗构。座西面东,在州府大堂的东南,基址宏大,砖石混砌而成,东西辟券洞门串通。楼身为三重檐,歇山顶,自下而上,逐级收缩。底层宽五间,进深二间,周围辟回廊,四周围廊;二层、三层皆面宽三间,进深一间,二层也可以登高远望。楼内梁架规正,别具一格,颇具古建价值。楼身基座东侧嵌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创建重修鼓楼纪略》、《重修鼓楼》碑石二通。

乐楼以北,拾阶而上,七星坡顶是复建的城隍庙。
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历有修葺,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现存建筑是2011年按照光绪版《直隶绛州志》记载重建,南北长90米,东西宽45米,总面积4050平方米,有两进院落,前朝后寝,体现了古代州一级城隍庙的建筑规制。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牌楼、山门、献殿及正殿、养生池、寝殿。前院有东西配殿、献殿和正殿。后院有东西配殿、娘娘殿、姻缘殿、寝殿、养生池。
由于都是当今建筑,俺兴趣不大,故城隍庙未及多关注。下图为网友航拍的城隍庙俯瞰图


网友拍摄的西北侧面俯瞰图

网友拍摄的屋顶俯瞰图,三重檐、歇山顶。

西侧券门,门额上书“振昕”,题款已经湮涣不可辨。

门洞内地面为青石铺砌,溜光滑亮。

进入古城墙内,在围合范围的西南角高坡上耸立着挺拔、秀丽的钟楼。

网友拍摄的屋顶俯瞰图,三重檐、歇山顶。

西侧券门,门额上书“振昕”,题款已经湮涣不可辨。

门洞内地面为青石铺砌,溜光滑亮。

进入古城墙内,在围合范围的西南角高坡上耸立着挺拔、秀丽的钟楼。

钟楼始建于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后因失火全部毁尽,又在废墟上重建,元、明均有重修,清代也有修葺,1979年和1994年两次翻修,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遗构。下图为网友航拍钟楼俯视图。

该楼地势高峻,台基耸立。
钟楼为正方形,楼身四面设有券洞门,嵌有四副石刻楹联,屋顶为十字歇山顶,剪边琉璃瓦饰。内悬万斤巨钟,为金天德大定年北关“天庆观”所铸,因铸造技术科学先进,钟声清脆、悦耳、宏亮,夜静可声闻数十里。解放前,曾以之作为报时之用,每一撞击,钟声宏亮,数十里之外清晰可闻。文革中,钟楼受人为破坏,原钟落地,钟声绝响。1979年夏和1994年,山西省文物局拔款予以修葺,修建围墙,铺以台阶,供人游览,钟又得悬挂,钟声重鸣。下图为网友航拍,可见其精致的十字歇山顶。

此图为其北立面仰拍

此图也是借用网友今年3月拍摄的东北侧面
南立面
牌楼前方是鼓楼

南北轴线上的牌楼,妥妥的柳体楷书坊额。


迈向绛州州府衙署,此为新恢复的仪门。


南北轴线上的牌楼,妥妥的柳体楷书坊额。


迈向绛州州府衙署,此为新恢复的仪门。

根据文献记载,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始光四年(427)于柏壁镇置东雍州,太和十一年(487)置正平郡。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改为绛州,武帝时复移于柏壁。建德六年(577)再徒稷山县玉壁。隋代开皇三年(583)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废正平郡,改为绛郡。唐武德元年(618)置绛州总管府。绛州州治衙署,自唐代设立后,历代皆在原址沿袭使用。
绛州衙署遗址整体建筑面南背北,现仅存一座具有元代风格的州署大堂和明清时期修建的二堂建筑。2013年3月至2015年8月经过考古工作者两年多的发掘,共发现唐、宋、金、元、明清5个时期的建筑遗存,出土了陶瓷器、钱币、金银器、建筑构件等种类丰富的遗物。
下图为网友航拍衙署遗址,自南向北透视。

自北向南透视

绛州大堂是绛州州府的主体建筑,为历代州府理事之所。始建于唐代,明洪武九年知州顾登主持重修,现存大堂建筑为元代重建遗构。大堂东西长29.20米,南北宽15.40米,占地面积311.28平方米,是全国仅存的三座元代州县衙署中单体建筑规模最大者。绛州大堂于1996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前述乐楼、鼓楼和钟楼入其项下。
玻璃罩下为考古发掘现场

大堂面阔七间,其中当心间面阔较大,是为了适应衙署的功能和礼制需要。进深八椽,单檐歇山顶,五铺作单下昂斗拱,堂前原在卷棚顶抱厦三间,屋宇已全毁,只有基址犹存。堂内四座覆盆式莲花座柱础,可看见唐代遗风。步入大堂,立即会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

全国州衙正堂通例为五间,而绛州大堂独为七间,全国少见,说明在当时绛州的地位极为重要。《元典章》规定,州县衙署面阔不得超五间,进深不得超四椽。而绛州大堂竟然面阔七间、进深八椽,绝无仅有。为了避僭越之嫌,大堂将东西两尽间用土墙封闭,可见其主人之精明!

图为东南侧面

大堂建筑风格粗犷豪放,造型朴实无华,堂内柱子,特别是前后门楹柱,其粗难以合抱。为扩大堂内面积,内柱大量减少,横梁为三架重叠,与纵向大内额由额相接,与横行大梁叠架承重,撑以通天立柱,坚固有力。梁柱多为原始材料剥皮稍加砍削而成,无统一规格可循,不拘一格,粗犷豪放。







大堂之后,二堂之前,是一个过厅。其东西侧是耳房,中间为通道,设木板门,是为衙役听差、宿卫主官、传达讯息的场所,现为复原的明清风格。


大堂的周围尚留有一部分附属建筑,堂前原有卷棚抱厦三间,上部虽已毁,基址尚存。左右有二排厢房南北拉开,那是昔日三班六房,差役办公的地方。堂后留有二堂房屋数间,这里是州府官员下榻休息的地方。

堂西侧尚留有一小桥流水,假山松涛的小型花园一座,是官员因行事烦恼而稍作休憩的地方。再往后便是供知州、夫人、小姐消遣游览的州署花园,据说这所花园建于隋5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