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独善其身
独善其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436
  • 关注人气: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实地考察

图片

杂谈

分类: 密云长城
2020-08-01云蒙山五座楼







标签:

长城

实地考察

游记

图片

杂谈

分类: 密云长城
2020-11-01西白莲峪营子-孟思郎峪肖家





(2022-07-05 15:37)
标签:

实地考察

图片

杂谈

分类: 密云长城
2021-04-17西驼古



西驼古城堡




标签:

图片

长城

实地考察

杂谈

分类: 门头沟长城

算来第四次来黄草梁看七座楼了,这次也是想从天津关上,但还是没有成功,据说是在修路,但这工程量也太大了吧,修了好几年还没完。


没办法只好另辟蹊径,就近绕行。

途中见二道城

标签:

图片

游记

杂谈

分类: 神州
当日下午离别新绛,驻锡运城市区。次日,2021年10月24日,奔西南,往芮城,也是山西的西南角,目标风陵渡,凭吊古渡口,发思古幽情。
一个多小时车程后,风陵古渡赫然眼前。风陵渡口,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下辖风陵渡镇南部黄河边,陆上现有跨黄河铁路大桥所在的南同蒲铁路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古城相接。在铁路桥之东,另有1995年建成通车的跨黄河公路大桥与潼关县相接,是全国唯一一个有公铁两座大桥的建制镇。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是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交通要塞,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自古以来就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更作为黄河的要津,沟通秦晋。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曰:“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风陵渡自古以来就是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向为兵家必争之地。魏国
标签:

图片

游记

分类: 神州
过了新绛县政府,沿着贡院街西行尽头坡上,就是古绛州遗存集中分布区,有古绛州衙署的绛州大堂及绛州衙署附近的乐楼、鼓楼和钟楼,位于绛州古城的西侧,如下图中红圈位置。这张图建于绛州大堂内,列明清乾隆绛州州城图,但途中竟然有警察公署和绛县中学校,显然有误,应为明国期间新绛县城图。

2001年06月25日,绛州三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并归入绛州大堂文物项中。其相互位置关系见网友航拍的该区域俯瞰图,图中可见,除乐楼外,其他均位于残存的古城墙内。
首先见到的是乐楼。乐楼位于古城墙外,斜坡下,坡上与城隍庙相对,与鼓楼侧对。乐楼创建年代不详,
标签:

图片

游记

杂谈

分类: 神州
离教堂不远,就是龙兴寺。未曾想到,刚别正定隆兴寺,又见新绛龙兴寺。新绛龙兴寺,位于新绛县龙兴镇四府街社区,龙兴路北端高阜上。远远望见一座砖塔耸立,另有大殿和配殿。此为西侧观龙兴寺
新绛龙兴寺始建于唐,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初名碧落观,可见当时是道观。唐高宗咸享元年(670年),改称龙兴寺,由此之后成了佛教寺庙。当时寺院建筑十分雄伟,规模相当宏大。至唐会昌五年(845年),由于武宗李炎大兴灭佛运动,拆寺毁佛之风盛行,寺内的建筑损毁殆尽,唯只塔院寺幸存。宋时,太祖赵匡胤寓居于此,改寺为宫,即龙兴宫。后为僧人占据,改行佛寺,并恢复龙兴寺之名。后多次塌毁,多次维修,最大规模的维修是在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84年)。最近一次是2014年,由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对龙兴寺全面维修,修缮内容包括总体院落、龙兴塔、正殿、东西厢房、东西配房、碑亭、山门、四角亭等,基本恢复了旧制。
龙兴寺坐北向
标签:

杂谈

图片

游记

分类: 神州
翌日晨,辞别正定,驱车西行,下一站是临汾。一路上坡、下坡,穿越二十座隧道,翻过太行山脉,直观了太行之陉的现实含义。越过晋中平原,经太原、晋中、平遥、灵石、介休、霍州、洪洞等如雷贯耳的地方,未曾停留,因为俺的目标是川西,这些都不在日程。下午三时,抵达预订的位于侯马市的酒店。
侯马市是山西省设县行政区中面积最小的,且其域内自然资源匮乏,这在以盛产煤炭闻名天下的山西省的确是个另类,说明大自然并不眷顾此地!但是,天不顾人人自顾,这里的人文资源比较丰富。据说,早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信史证实,晋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85年)将晋国都城迁徙于此,但至今地面遗存了无踪迹,只剩下博物馆里的青铜器了。
当代中国法治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彭真,诞生于此。正因为其人文渊薮,侯马居然在山西省别出心裁
标签:

游记

图片

杂谈

分类: 神州
隆兴寺看完了,但正定可看的还很多。




想着抓紧西行,就将其他搁下,留待下次细览,好在离京也就270公里。隆兴寺旁就是正定博物馆,有些惊讶,决定去看看。
标签:

游记

图片

分类: 神州

慈氏阁与转轮藏阁附近,有几大名碑,即下图中标为16的龙藏寺碑、9清代两位皇帝的御碑、12御碑亭中的御碑等。继续往北,就是途中标15的大悲阁。

龙藏寺碑位于慈氏阁的正北,被置于一座亭子内,木栅栏围挡,尚可拍照。此碑为中华名碑之一,刻立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碑文记录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建龙藏寺的情况。

蟠龙碑冠,上刻“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

龙藏寺碑全称“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隋代是汉隶向唐楷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而龙藏寺碑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字体方整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滞宽博,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