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西南,匆匆看】二、新绛龙兴寺与新绛世井

标签:
图片游记杂谈 |
分类: 神州 |
离教堂不远,就是龙兴寺。未曾想到,刚别正定隆兴寺,又见新绛龙兴寺。新绛龙兴寺,位于新绛县龙兴镇四府街社区,龙兴路北端高阜上。远远望见一座砖塔耸立,另有大殿和配殿。此为西侧观龙兴寺

进入山门之后,为拾阶而上的108级台阶,其上才是寺院主体部分。

台阶之上是龙兴寺的精华所在,依次是碧落碑亭、大雄宝殿和龙兴塔。


此碑高2.26米,宽1.03米,厚0.21米,圆首方足。文为篆体,共21行,每行32字,除去空阙,实有630个字。碑文的用字和结体,杂取钟鼎、古籀、兼及小篆等文,在前代诸家古体书法的基础上,加以省变通借,融汇贯通,从而创造出一咱姿态优美,独具风格的新的古篆体,看上去规整无匠气,舒畅而且秀逸,是历代金石家、书法家看重的珍品。《广川书跋》说:“篆字奇古,引笔精绝,不类世篆学。”又言:“此碑超出相斯窠臼,笔法已自深稳。”,以致“前人论书率叹其妙绝”(《金石录》)。


新绛龙兴寺始建于唐,因其中供有碧落天尊像,初名碧落观,可见当时是道观。唐高宗咸享元年(670年),改称龙兴寺,由此之后成了佛教寺庙。当时寺院建筑十分雄伟,规模相当宏大。至唐会昌五年(845年),由于武宗李炎大兴灭佛运动,拆寺毁佛之风盛行,寺内的建筑损毁殆尽,唯只塔院寺幸存。宋时,太祖赵匡胤寓居于此,改寺为宫,即龙兴宫。后为僧人占据,改行佛寺,并恢复龙兴寺之名。后多次塌毁,多次维修,最大规模的维修是在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84年)。最近一次是2014年,由山西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对龙兴寺全面维修,修缮内容包括总体院落、龙兴塔、正殿、东西厢房、东西配房、碑亭、山门、四角亭等,基本恢复了旧制。
龙兴寺坐北向南,南北长128.6米,东西宽37.4米,占地面积4809.64平方米,面积是天主堂的三倍,足见本土寺院的奢华追求。平面结构为中轴对称布局,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108级台阶、碧落碑亭、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龙兴宝塔及宋金古墓。因其寺塔、碑刻、塑像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等,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价值,故于2006年5月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山门之后,为拾阶而上的108级台阶,其上才是寺院主体部分。

台阶之上是龙兴寺的精华所在,依次是碧落碑亭、大雄宝殿和龙兴塔。

碧落碑碑名的由来,有说是取于碑文中的“栖真碧落”一词,有的说是因为碑在碧落观中。整块碑被玻璃罩着保护,因玻璃反光,很难拍到完整图片,下图为网上查到的残碑整碑拓片。
有网友高人识读碧落碑碑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c235e5b90102wsg4.html)如下:
有唐(是唐的同音字)五十弎祀(禩),龙集敦牂。哀子李训、谊、譔、谌,衔恤在疚,寘怀靡所,永言报德,思树良因,敬立大道天尊及侍真像。
粤若乩古,藐觌遂初,真宰鼑乎得壹,混成表于沖用。玄之又玄,蹟超言象之域;惟怳隹忽,理冥视听之椯。是以峒山顺飌,劳乎靡索;汾崵驭辩,杳然自丧。旷矣哉,道之韫也,其寄于寥廓之场焉。至于玉笈宣徽,琅函吐秘,方壶神阙,蒙榖霝斿,倏忽九陔,导飞廉而从敦圉,钛隽鶖棧髁行嵌嗽茪蕖9桃嗾颜靡莨欤[向孤飌,淳化其瞭,幽栔无爽。伏以先妃含贞载德,克懋瑈仪,延庆台华,正位藩阃。动容资于典礼,发言光乎鍼训。故紘綖是肃,粢宬无违;大当叶曜,中闺以睦。况倚闾分甘之泽,徙居昃眄之规,羛戉人伦,恩深振古。重以凝神道域,抗志澄源。淮馆仪仙,掺鸿宝之灵术;楚坛敷教,畅微言之盛笵。儒玄兼洞,真俗两该。德冠母仪,事高嫔则。岂图昊天不惠,积善亡徵,咎罚奄銿,荼蓼俄集。训等痛廛过隙,感切风枝,泣血攀号,自期傎殒。袛奉严训,慈勉备隆,偷存视息,遄迻炁序。几筵寂漠,瞻望长违。创巨徒琛,寄哀何地。所以贪及馀屚,祈福玄宗,敬写真容,庶几冬古。而土木非可久之致,镕铸为诲盗之先。肃奉盅规,图瀈贞质,睟容伊穆,玄仪有炜。金真摛耀,疑金阙之易奔;琳华敭彩,若琳房之可观。霓裳交映,卉驾斯留。帝晨饰翠云之美,香童散絑陵之馥。载彫爰毕,式展诚祈。以此胜捆,上资神理。伏愿栖禛碧落,飞步黄庭,谒群帝于天关,攜列仙于云路。融心悬解,宅美希夷。驻仪吅以洞馆,指乾坤而齐极。介兹多祉,藩垞琟隆。如山作固,永播熊章之烈;循陔自勔,冀申乌鸟之志。孔明在鉴,匪曰道徦,昌言叫阍,庶思无拔。昔人衔哀罔极,铅椠腾声。鍒纷可劭,义切张慿之诔;至德兴思,痛深陆机之赋。况清辉懋笵,宛若前踪,瞻言景行,敢忘刊纪?馀魂溺喘,情不逮文,谨侂真禉,植书心事。音仪日远,风烈空传。敂心感慕,终天柯及!
碧落碑全称“李训等为亡父母造大道尊像“。系唐高宗李治总章三年(公元607年),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韩王元嘉的儿子李训、李谊、李撰、李谌为其亡母房太妃(即房玄龄之女)祈福而立,书丹人不详。

此碑高2.26米,宽1.03米,厚0.21米,圆首方足。文为篆体,共21行,每行32字,除去空阙,实有630个字。碑文的用字和结体,杂取钟鼎、古籀、兼及小篆等文,在前代诸家古体书法的基础上,加以省变通借,融汇贯通,从而创造出一咱姿态优美,独具风格的新的古篆体,看上去规整无匠气,舒畅而且秀逸,是历代金石家、书法家看重的珍品。《广川书跋》说:“篆字奇古,引笔精绝,不类世篆学。”又言:“此碑超出相斯窠臼,笔法已自深稳。”,以致“前人论书率叹其妙绝”(《金石录》)。
在立碑整整二百年后,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有个名叫郑承规的人奉命用正书将碑文释出,刻于另外一石,以便后世识读和临摹。《潜研堂金石文跋》中就记载了这件事说,此碑“篆字奇古,小儒咋舌不能读,赖有郑承规释文稍可句读。……要非精研六书,博涉古今者不能辨也。自宋以来,篆书家奉此为金科玉律,莫敢轻易一字。”。现郑文刻于碑的背面。下图为此碑正面上半部

关于这块碑,背后还有唐皇室反抗武则天涉政的波澜壮阔的故事。详见http://www.sxycrb.com/2020-04/28/content_162843.html。据说,此碑原碑早于唐代即被武则天责令砸毁。现今所见所谓原碑,也是唐后人复刻得。下图为此碑正面下半部

关于这块碑,背后还有唐皇室反抗武则天涉政的波澜壮阔的故事。详见http://www.sxycrb.com/2020-04/28/content_162843.html。据说,此碑原碑早于唐代即被武则天责令砸毁。现今所见所谓原碑,也是唐后人复刻得。下图为此碑正面下半部

碧落碑后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筒瓦顶,斗栱五铺作双下昂,梁架为元代遗构。

殿内后槽设佛坛,有宋金时期彩塑三世佛及胁侍菩萨,即毗卢佛、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及侍立观音、地藏、文殊、普贤等七尊彩塑。主佛中为“毗卢佛”,高达4.5米;西为“释迦佛”,东为“卢舍那佛”。两侧分别为普贤、观音、地藏、文殊四大弟子。彩塑为包金泥塑,皇家范儿,面庞丰满,姿态端庄,眉目清秀,衣纹潇洒流畅,不愧为宋金彩塑精品之作。
地藏菩萨
毗卢佛

大雄宝殿后的龙兴塔,是绛州的标志性建筑,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据碑记载,原为八级(为啥不是七级?偈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未曾听说八级浮屠啊。不知八级规制出资何典?),后因年久塌落。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84年),重包以外皮,并增高到现在的十三级。


龙兴塔呈八角型,高达43米,每边长4.3米,为楼阁式砖塔。全部青砖砍磨砌成叠涩而出,塔身各檐下的椽、柱、斗拱,均为仿木结构,制作颇为工细。







一层塔门的行书对联,书法老道、遒劲,刻工精细,宛若游龙纸上!

殿内后槽设佛坛,有宋金时期彩塑三世佛及胁侍菩萨,即毗卢佛、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及侍立观音、地藏、文殊、普贤等七尊彩塑。主佛中为“毗卢佛”,高达4.5米;西为“释迦佛”,东为“卢舍那佛”。两侧分别为普贤、观音、地藏、文殊四大弟子。彩塑为包金泥塑,皇家范儿,面庞丰满,姿态端庄,眉目清秀,衣纹潇洒流畅,不愧为宋金彩塑精品之作。
毗卢佛
普贤菩萨

大雄宝殿后的龙兴塔,是绛州的标志性建筑,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据碑记载,原为八级(为啥不是七级?偈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未曾听说八级浮屠啊。不知八级规制出资何典?),后因年久塌落。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84年),重包以外皮,并增高到现在的十三级。



龙兴塔呈八角型,高达43米,每边长4.3米,为楼阁式砖塔。全部青砖砍磨砌成叠涩而出,塔身各檐下的椽、柱、斗拱,均为仿木结构,制作颇为工细。


塔的每层上均有题额,由下到上分别为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鳌首载、七星召应、八风协律、九陌看花、二园蓉境、十方一览、十二碧城、十州三岛,既切题,又有寓意。





一层塔门的行书对联,书法老道、遒劲,刻工精细,宛若游龙纸上!
